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缘起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现代汉语的句法变异概述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句法变异的界定 | 第13-15页 |
一、 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 | 第13-14页 |
二、 句法变异的界定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句法变异的原因 | 第15-18页 |
一、 语言使用主体 | 第16-18页 |
二、 语言社会环境 | 第18页 |
第三节 句法变异与语用功能概述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句法成分的搭配变异及语用分析 | 第20-33页 |
第一节 谓语与宾语的搭配变异分析 | 第20-23页 |
一、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 第21页 |
二、 功能扩大性及物动词带宾语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定语与中心语的搭配变异分析 | 第23-27页 |
第三节 状语与中心语的搭配变异分析 | 第27-31页 |
第四节 现代汉语句法成分的搭配变异的语用效果分析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现代汉语中语序的变异及语用分析 | 第33-40页 |
第一节 定语后置的语序变异分析 | 第33-36页 |
一、 定语后置的语序变异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二、 定语后置的语序变异分析 | 第34-35页 |
三、 影响定语后置语序变异的因素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其他句法关系的语序变异分析 | 第36-39页 |
一、 主谓关系的语序变异分析 | 第36-37页 |
二、 动宾关系的语序变异分析 | 第37-38页 |
三、 状中关系的语序变异分析 | 第38页 |
四、 动补关系的语序变异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序变异的语用效果分析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现代汉语特殊格式的句法变异及语用分析 | 第40-47页 |
第一节 “被+XX(非施事)”格式的变异分析 | 第40-43页 |
一、 被欺骗式“被+XX(非施事)”变异格式 | 第41-42页 |
二、 被强迫式“被+XX(非施事)”变异格式 | 第42页 |
三、 被冤枉式“被+XX(非施事)”变异格式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副词+名词”格式的变异分析 | 第43-45页 |
一、 “很+名词”变异格式的语义理据 | 第43-44页 |
二、 “很+名词”变异格式的语用分析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现代汉语中特殊格式的句法变异的语用分析 | 第45-47页 |
一、 特殊格式句法变异的经济性原则 | 第45-46页 |
二、 特殊格式句法变异的调侃原则 | 第46页 |
三、 特殊格式句法变异的讽刺原则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现代汉语修辞格式的变异及语用分析 | 第47-53页 |
第一节 常规修辞格式变异分析 | 第47-50页 |
一、 比喻 | 第47-48页 |
二、 比拟 | 第48页 |
三、 移觉和移就 | 第48-49页 |
四、 借代 | 第49页 |
五、 夸张 | 第49页 |
六、 拆词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变异修辞格式变异分析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现代汉语修辞格式变异的语用分析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现代汉语标点符号使用变异及语用分析 | 第53-58页 |
第一节 多个标点符号连用的句法变异分析 | 第53-55页 |
一、 单个标点符号的连用 | 第53-55页 |
二、 问号与感叹号连用 | 第55页 |
第二节 标点充当句法成分及全句零标点的句法变异分析 | 第55-57页 |
一、 标点符号充当句法成分的句法变异分析 | 第55-56页 |
二、 标点符号零形式的句法变异分析 | 第56-57页 |
第三节 现代汉语中标点符号使用变异的语用分析 | 第57-58页 |
一、 标点符号具有相对稳定但模糊的表意功能 | 第57页 |
二、 语言表达的复杂性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