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1.2.1 国内外失稳变形的预测研究 | 第16-17页 |
| 1.2.2 国内外失稳变形的控制研究 | 第17-20页 |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2章 焊接过程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2-44页 |
| 2.1 有限元在焊接领域的应用状况 | 第22页 |
| 2.2 有限元法的介绍 | 第22-25页 |
| 2.2.1 焊接过程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 | 第23页 |
| 2.2.2 焊接过程有限元分析的特点 | 第23-24页 |
| 2.2.3 焊接有限元模型简化及前提假设 | 第24-25页 |
| 2.3 焊接过程温度场数值模拟的相关理论 | 第25-36页 |
| 2.3.1 传热学的基本理论 | 第25-28页 |
| 2.3.2 焊接过程温度场计算的相关理论 | 第28-32页 |
| 2.3.3 焊接热源 | 第32-36页 |
| 2.4 焊接过程应力应变场计算的相关理论 | 第36-42页 |
| 2.4.1 焊接应力应变场的ANSYS求解 | 第37-38页 |
| 2.4.2 应力应变场计算的四大准则 | 第38-40页 |
| 2.4.3 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 | 第40-4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3章 平板对接焊接过程温度场和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44-60页 |
| 3.1 薄板对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初始及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44-49页 |
| 3.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44-46页 |
| 3.1.2 焊接热源载荷的加载及焊缝金属的填充过程 | 第46-48页 |
| 3.1.3 材料物理性能参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 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9-59页 |
| 3.2.1 焊接温度场分布特征 | 第49-52页 |
| 3.2.2 焊接残余应力应变数值模拟分析 | 第52-59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4章 焊后冷源宽窄对控制焊接失稳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0-80页 |
| 4.1 焊后冷源控制失稳变形的机理分析 | 第60-61页 |
| 4.1.1 冷源计算模型 | 第60-61页 |
| 4.2 焊后冷源对焊接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 第61-66页 |
| 4.3 焊后冷源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66-77页 |
| 4.3.1 焊后冷源对垂直于焊缝方向典型路径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69-71页 |
| 4.3.2 焊后冷源对平行于焊缝方向典型路径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71-7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 第5章 焊后冷源加载位置对控制焊接失稳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80-98页 |
| 5.1 冷源的加载位置对焊接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 第80-86页 |
| 5.2 冷源与热源的距离对应力应变场的影响分析 | 第86-96页 |
| 5.2.1 冷源的加载位置对垂直于焊缝方向典型路径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89-91页 |
| 5.2.2 冷源的加载位置对平行于焊缝方向典型路径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91-96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及相关结论 | 第98-99页 |
|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详细摘要 | 第107-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