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必要性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性 | 第12-13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37页 |
2.1 消费与储蓄 | 第16-20页 |
2.1.1 消费与储蓄行为的研究 | 第16-18页 |
2.1.2 消费与储蓄选择的测量 | 第18-20页 |
2.2 自我构建 | 第20-26页 |
2.2.1 自我构建的概念 | 第20-22页 |
2.2.2 自我构建变量的实验获得 | 第22-26页 |
2.2.3 自我构建对消费储蓄选择的影响 | 第26页 |
2.3 印象管理 | 第26-32页 |
2.3.1 印象管理的概念 | 第26-27页 |
2.3.2 印象管理的机制 | 第27-28页 |
2.3.3 印象管理的行为 | 第28-29页 |
2.3.4 印象管理的测量 | 第29-31页 |
2.3.5 印象管理与消费 | 第31-32页 |
2.4 社会存在 | 第32-36页 |
2.4.1 社会存在的概念 | 第32-33页 |
2.4.2 社会存在的作用机理 | 第33-34页 |
2.4.3 社会存在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2.4.4 社会存在的操控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方法 | 第37-49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37-39页 |
3.1.1 社会存在对消费储蓄选择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2 自我构建与社会存在的交互作用 | 第38-3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9-47页 |
3.2.1 实验前测:刺激物的选择 | 第40-41页 |
3.2.2 实验一:社会存在对消费与储蓄选择的影响 | 第41-44页 |
3.2.3 实验二:储蓄 vs.消费:社会存在×自我构建 | 第44-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49-56页 |
4.1 实验前测:刺激物的选择 | 第49-50页 |
4.2 实验一:社会存在对消费与储蓄选择的影响 | 第50页 |
4.3 实验二:储蓄 vs.消费:社会存在×自我构建 | 第50-54页 |
4.3.1 自我构建与社会存在的交互作用 | 第50-52页 |
4.3.2 压力的中介作用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6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5.2 理论意义 | 第57页 |
5.3 实践意义 | 第57-58页 |
5.4 研究局限 | 第58页 |
5.5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 | 第68-85页 |
附录1:操控自我构建的材料 | 第68-71页 |
附录2:前测问卷(一) | 第71-72页 |
附录3:前测问卷(二) | 第72-76页 |
附录4:实验一问卷 | 第76-79页 |
附录5:实验二问卷(男生版示意)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