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 概念与理论 | 第19-24页 |
1.3.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3.2 主要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24-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3 创新点 | 第25-26页 |
1.5 基本框架 | 第26-27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路径设计 | 第27-41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7-31页 |
2.1.1 自然环境条件 | 第27-29页 |
2.1.2 社会人文条件 | 第29-31页 |
2.2 固新古镇空间形态现状 | 第31-36页 |
2.2.1 街巷空间形态现状 | 第31-34页 |
2.2.2 宅院空间形态现状 | 第34页 |
2.2.3 节点空间形态现状 | 第34-36页 |
2.3 古镇空间形态研究路径设计 | 第36-41页 |
2.3.1 调研阶段安排 | 第36-37页 |
2.3.2 街巷空间、宅院空间和节点空间形态研究路径设计 | 第37-40页 |
2.3.3 居民行为的观察统计路径设计 | 第40-41页 |
第3章 古镇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变机制研究 | 第41-60页 |
3.1 街巷空间形态 | 第41-48页 |
3.1.1 整合度分析 | 第41-43页 |
3.1.2 可理解度分析 | 第43-44页 |
3.1.3 选择度分析 | 第44-45页 |
3.1.4 深度分析 | 第45-46页 |
3.1.5 街巷空间形态演变机制研究 | 第46-48页 |
3.2 宅院空间形态 | 第48-55页 |
3.2.1 整合度分析 | 第49-50页 |
3.2.2 选择度分析 | 第50-52页 |
3.2.3 宅院空间形态演变机制研究 | 第52-55页 |
3.3 节点空间形态 | 第55-59页 |
3.3.1 商业节点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55-57页 |
3.3.2 生活节点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57页 |
3.3.3 休闲节点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57-58页 |
3.3.4 节点空间形态演变机制研究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古镇空间形态与居民行为互动性研究 | 第60-70页 |
4.1 街巷空间形态与居民出行行为 | 第60-65页 |
4.1.1 居民出行行为统计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4.1.2 街巷空间形态与实际人流量 | 第63-65页 |
4.2 宅院空间形态与居民居住行为 | 第65-66页 |
4.2.1 宅院空间形态与居民居住观念 | 第65页 |
4.2.2 宅院空间形态与居民居住方式 | 第65-66页 |
4.2.3 宅院空间形态与居民居住需求 | 第66页 |
4.3 节点空间形态与居民其他日常行为 | 第66-69页 |
4.3.1 商业节点与购物行为 | 第66-67页 |
4.3.2 生活节点与生活行为 | 第67页 |
4.3.3 休闲节点与休闲行为 | 第67-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古镇空间形态保护发展策略 | 第70-74页 |
5.1 街巷空间形态保护发展策略 | 第70页 |
5.2 宅院空间形态保护发展策略 | 第70-72页 |
5.3 节点空间形态保护发展策略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