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现状的局限性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6 课题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建筑风环境评价 | 第19-24页 |
2.1 风环境评价政策法规 | 第19-20页 |
2.1.1 国内政策法规 | 第19页 |
2.1.2 国外政策法规 | 第19-20页 |
2.2 风环境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2.2.1 风速离散度评估法 | 第20-21页 |
2.2.2 风速比评估法 | 第21页 |
2.2.3 空气龄评估法 | 第21页 |
2.3 本文风环境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1-23页 |
2.3.1 单一因素风环境评价指标 | 第21-22页 |
2.3.2 多因素耦合风环境评价指标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研究因素参数阈值与模拟步骤 | 第24-3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4-28页 |
3.1.1 民居形式 | 第24-25页 |
3.1.2 实地调研 | 第25-27页 |
3.1.3 典型传统民居数据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3.2 研究因素参数阈值设定 | 第28-32页 |
3.2.1 建筑层高 | 第28-29页 |
3.2.2 檐廊进深 | 第29-30页 |
3.2.3 正房与厢房间距 | 第30页 |
3.2.4 院落长宽比 | 第30-31页 |
3.2.5 建筑方位角 | 第31-32页 |
3.3 模拟步骤 | 第32-36页 |
3.3.1 模拟软件的选取 | 第32页 |
3.3.2 气象参数 | 第32页 |
3.3.3 计算区域 | 第32-33页 |
3.3.4 湍流模型 | 第33页 |
3.3.5 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3.3.6 边界条件 | 第34-35页 |
3.3.7 差分格式 | 第35-36页 |
3.3.8 迭代收敛标准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风环境单一因素数值模拟分析 | 第37-86页 |
4.1 建筑层高工况风环境数值模拟 | 第37-46页 |
4.1.1 风速值 | 第38-39页 |
4.1.2 风速离散度 | 第39-40页 |
4.1.3 流场涡旋 | 第40-41页 |
4.1.4 风速比 | 第41-44页 |
4.1.5 空气龄 | 第44-46页 |
4.2 檐廊进深工况风环境数值模拟 | 第46-53页 |
4.2.1 风速值 | 第47-48页 |
4.2.2 风速离散度 | 第48页 |
4.2.3 流场涡旋 | 第48-49页 |
4.2.4 风速比 | 第49-51页 |
4.2.5 空气龄 | 第51-53页 |
4.3 正房与厢房间距工况风环境数值模拟 | 第53-62页 |
4.3.1 风速值 | 第53-55页 |
4.3.2 风速离散度 | 第55-56页 |
4.3.3 流场涡旋 | 第56-57页 |
4.3.4 风速比 | 第57-59页 |
4.3.5 空气龄 | 第59-62页 |
4.4 院落长宽比工况风环境数值模拟 | 第62-70页 |
4.4.1 风速值 | 第62-64页 |
4.4.2 风速离散度 | 第64-65页 |
4.4.3 流场涡旋 | 第65页 |
4.4.4 风速比 | 第65-68页 |
4.4.5 空气龄 | 第68-70页 |
4.5 建筑方位角工况风环境数值模拟 | 第70-81页 |
4.5.1 风速值 | 第71-73页 |
4.5.2 风速离散度 | 第73-74页 |
4.5.3 流场涡旋 | 第74-75页 |
4.5.4 风速比 | 第75-78页 |
4.5.5 空气龄 | 第78-81页 |
4.6 冀南传统民居风环境优化策略 | 第81-8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第5章 冀南地区传统民居风环境多因素耦合数值模拟分析 | 第86-113页 |
5.1 因素耦合模拟工况 | 第86-88页 |
5.1.1 影响因素理想参数选择 | 第86页 |
5.1.2 因素耦合模拟工况确定 | 第86-88页 |
5.2 双因素耦合分析 | 第88-101页 |
5.2.1 檐廊进深同正房与厢房间距理想参数耦合 | 第88-92页 |
5.2.2 檐廊进深同院落长宽比理想参数耦合 | 第92-97页 |
5.2.3 正房与厢房间距同院落长宽比理想参数耦合 | 第97-101页 |
5.3 全因素耦合分析 | 第101-106页 |
5.3.1 风速离散度 | 第101-102页 |
5.3.2 流场涡旋 | 第102页 |
5.3.3 风速比 | 第102-104页 |
5.3.4 空气龄 | 第104-106页 |
5.4 不同因素耦合对院落风环境改善效果探讨 | 第106-110页 |
5.4.1 风速离散度 | 第106-107页 |
5.4.2 风速比 | 第107-108页 |
5.4.3 空气龄 | 第108-110页 |
5.5 冀南传统民居最佳建筑设计参数 | 第110-11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附录 | 第119-120页 |
作者简介 | 第12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