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禁止篡夺公司机会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12页 |
2 公司机会 | 第12-26页 |
2.1 公司机会的概念 | 第12页 |
2.2 公司机会的性质 | 第12-15页 |
2.2.1 公司机会的财产属性 | 第12-14页 |
2.2.2 公司机会的权利属性 | 第14-15页 |
2.3 公司机会的认定标准 | 第15-20页 |
2.3.1 美国关于公司机会的认定标准 | 第16-19页 |
2.3.1.1 利益和预期标准 | 第16页 |
2.3.1.2 经营范围标准 | 第16-17页 |
2.3.1.3 公平性标准 | 第17-18页 |
2.3.1.4 两步分析法标准 | 第18页 |
2.3.1.5 不同公司,不同标准 | 第18-19页 |
2.3.2 英国关于公司机会的认定标准 | 第19-20页 |
2.3.2.1 董事利益与公司利益不冲突原则 | 第20页 |
2.3.2.2 Regal规则的确立 | 第20页 |
2.4 我国关于公司机会认定标准的构建 | 第20-26页 |
2.4.1 我国关于公司机会认定现状 | 第21-24页 |
2.4.2 我国公司机会认定标准的完善 | 第24-26页 |
3 篡夺公司机会的认定 | 第26-37页 |
3.1 篡夺公司机会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26-28页 |
3.2 篡夺公司机会与近似行为的区别 | 第28-32页 |
3.2.1 与自我交易的区别 | 第28-29页 |
3.2.2 与竞业行为的区别 | 第29-31页 |
3.2.3 与侵占公司财产的区别 | 第31-32页 |
3.3 禁止篡夺公司机会义务的主体 | 第32-37页 |
3.3.1 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 第32页 |
3.3.2 义务主体范围的扩展——比较法考察 | 第32-37页 |
3.3.2.1 董事 | 第33-34页 |
3.3.2.2 控制股东 | 第34-35页 |
3.3.2.3 监事 | 第35页 |
3.3.2.4 离任主体 | 第35-37页 |
4 篡夺公司机会的例外——合理利用公司机会 | 第37-40页 |
4.1 合理利用公司机会的意义 | 第37页 |
4.2 合理利用公司机会的条件及机会类型 | 第37-40页 |
4.2.1 披露规则 | 第37-38页 |
4.2.2 公司放弃的机会 | 第38页 |
4.2.3 公司无法利用的机会 | 第38-39页 |
4.2.4 公司未决的机会 | 第39-40页 |
5 篡夺公司机会的法律救济 | 第40-44页 |
5.1 英美法中的法律救济 | 第40-41页 |
5.2 我国《公司法》中的法律救济 | 第41-44页 |
5.2.1 归入权 | 第41-42页 |
5.2.1.1 归入权的性质 | 第41页 |
5.2.1.2 归入权的行使 | 第41-42页 |
5.2.2 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42页 |
5.2.3 归入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竞合 | 第42-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4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