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19页 |
1.2.1 关于行为性方法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2 关于企业行为对横向垄断协议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横向垄断协议的经济学分析 | 第22-27页 |
2.1 横向垄断协议的概念 | 第22页 |
2.2 横向垄断协议的经济学分析 | 第22-27页 |
2.2.1 横向垄断协议产生的动因 | 第22-24页 |
2.2.2 横向垄断协议本身的不稳定性 | 第24-25页 |
2.2.3 横向垄断协议维持稳定性的条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企业行为对横向垄断协议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43页 |
3.1 生存分析 | 第27-30页 |
3.1.1 生存函数、风险函数 | 第27-28页 |
3.1.2 单因素的Kaplan-Meyer非参数回归模型 | 第28-29页 |
3.1.3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 第29-30页 |
3.2 样本与变量的选择及数据统计 | 第30-40页 |
3.2.1 样本的选取 | 第30页 |
3.2.2 样本的描述 | 第30-33页 |
3.2.3 横向垄断协议的持续时间 | 第33-34页 |
3.2.4 主要解释变量 | 第34-40页 |
3.3 Cox回归分析 | 第40-43页 |
3.3.1 共线性检验 | 第40页 |
3.3.2 Cox回归分析 | 第40-43页 |
第四章 横向垄断协议征兆 | 第43-48页 |
4.1 价格征兆 | 第43-44页 |
4.1.1 产品价格连续、逐渐地提高 | 第43页 |
4.1.2 企业间按顺序宣布新价格 | 第43-44页 |
4.2 市场征兆 | 第44-45页 |
4.2.1 特定地区或国家仅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的产品销售 | 第44页 |
4.2.2 客户难以转换产品供给者 | 第44-45页 |
4.2.3 市场份额稳定 | 第45页 |
4.3 数量征兆 | 第45-46页 |
4.3.1 企业的年销售量变化较小 | 第45页 |
4.3.2 产能利用率低 | 第45-46页 |
4.3.3 客户难以从单个供给者获得全部需求量 | 第46页 |
4.4 其他征兆 | 第46-48页 |
4.4.1 企业间相互购买产品 | 第46-47页 |
4.4.2 企业联合购买 | 第47页 |
4.4.3 合同期限相同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横向垄断协议行为性诊断指标体系 | 第48-55页 |
5.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8页 |
5.2 建立判断矩阵 | 第48-51页 |
5.3 计算权重,进行排序 | 第51-53页 |
5.4 利用Copeland法进行组合评价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建议 | 第55-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6.2 建议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3-64页 |
附录1 | 第64-67页 |
附录2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