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5页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1-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3-16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6-2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页 |
四、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变迁历程 | 第25-47页 |
一、古代社会时期 | 第26-32页 |
(一) 王朝政府——辅助角色 | 第26-30页 |
(二) 民间社会——主导力量 | 第30-32页 |
二、民国时期 | 第32-37页 |
(一) 无序政治下的政府服务 | 第34-35页 |
(二) 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 第35-36页 |
(三) 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参与 | 第36-37页 |
三、建国以来 | 第37-45页 |
(一) 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乡村自足 | 第37-41页 |
(二) 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供给 | 第41-45页 |
四、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诉求分析 | 第47-60页 |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性凸显 | 第47-49页 |
(一) 计划经济时代:矛盾潜伏 | 第47-48页 |
(二) 改革开放后:矛盾激化 | 第48-49页 |
二、农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分析 | 第49-59页 |
(一) 义务教育需求 | 第50-52页 |
(二) 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 第52-53页 |
(三) 基本社会保障需求 | 第53-55页 |
(四)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 第55-57页 |
(五) 公共基础设施需求 | 第57-59页 |
三、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现状与差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 | 第60-77页 |
一、政府治理转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 第60-64页 |
(一) 城乡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 第61页 |
(二) 城乡合作医疗体制基本确立 | 第61-62页 |
(三)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 第62-63页 |
(四)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到位 | 第63-64页 |
(五) 公共财政覆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第64页 |
二、公共产品差异化供给:城乡居民待遇非均等化 | 第64-67页 |
(一) 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距大 | 第64-65页 |
(二) 城乡医疗社会保障水平不均 | 第65-66页 |
(三)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均 | 第66页 |
(四) 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均 | 第66-67页 |
三、原因探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 第67-76页 |
(一) 地方治理异化,公共服务缺位 | 第67-68页 |
(二) 户籍差异,身份不同待遇有别 | 第68-70页 |
(三) 城乡分割,公共服务共享困难 | 第70-71页 |
(四) 投入失当,财政投资使用欠佳 | 第71-73页 |
(五) 决策失范,供需脱节服务效益低 | 第73-75页 |
(六) 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 第75-76页 |
四、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体制机制重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选择 | 第77-84页 |
一、制度体制改革 | 第77-80页 |
(一) 改革治理体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 第77-78页 |
(二) 改革户籍制度,剥离附着利益 | 第78-79页 |
(三) 改革财政体制,确保公共服务投入可持续 | 第79-80页 |
二、体制机制构建 | 第80-83页 |
(一) 厘清责任,确立合理的公共服务分工机制 | 第80页 |
(二) 以民为本,构建民众需求利益表达机制 | 第80-81页 |
(三) 参与式治理,建立多元化公共服务体制 | 第81-83页 |
三、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讨论与思考 | 第84-87页 |
一、制度歧视下的农民利益剥夺与回归 | 第84-85页 |
二、公平与正义: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价值追求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后记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