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5页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2-13页 |
二、相关理论梳理 | 第13-22页 |
(一) 共同体与社区 | 第13-14页 |
(二) 以认同为核心的社区概念 | 第14-15页 |
(三) 文化认同的力量和作用 | 第15-16页 |
(四) 台湾社区文化认同的构建历程 | 第16-22页 |
三、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 第22-25页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23页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台湾社区营造中文化认同构建的背景 | 第25-34页 |
一、文化层面的缺失 | 第26-30页 |
(一) 经济发展弱化地方独特性 | 第26-27页 |
(二) 硬件设施建设主导社区发展 | 第27-28页 |
(三) 生存环境恶化降低民众认同感 | 第28-30页 |
二、文化意识的觉醒 | 第30-32页 |
(一) 政策变迁提供文化发展空间 | 第30-31页 |
(二) 文学运动凝聚社会文化力量 | 第31-32页 |
三、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台湾社区营造中文化认同构建的方式 | 第34-47页 |
一、提升社区文化的软实力 | 第34-41页 |
(一) 以影像和历史记录社区文化 | 第34-36页 |
(二) 以教育力量丰富文化内涵 | 第36-39页 |
(三) 以社区节庆活跃文化生活 | 第39-41页 |
二、夯实社区文化的物质基础 | 第41-45页 |
(一) 重视社区文化资产保存 | 第41-42页 |
(二) 强化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42-45页 |
三、丰富社区文化的传播方式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多元协同构建文化认同 | 第47-61页 |
一、政府助力文化推广 | 第47-54页 |
(一) 具规范:台湾各级文化部门组织体系 | 第47-48页 |
(二) 有延伸:从中央走向地方的文化施政 | 第48-52页 |
(三) 接地气:地方文化施政措施 | 第52-54页 |
二、社区组织助推文化建设 | 第54-56页 |
(一) 社区营造学会 | 第54-55页 |
(二) 崔妈妈基金会 | 第55页 |
(三) 新故乡文教基金会 | 第55-56页 |
三、市场参与文化认同构建 | 第56-61页 |
(一) 助力各地文化扎根 | 第57-58页 |
(二) 开发当地文化产业 | 第58-61页 |
第五章 文化认同构建的效应与挑战 | 第61-78页 |
一、构建文化认同的社会效应 | 第61-69页 |
(一) 复兴:地方文化独特性的重构 | 第61-63页 |
(二) 效益:地方文化发展的动力 | 第63-64页 |
(三) 宣传:社区文化品牌的打造 | 第64-66页 |
(四) 深入:社区慈善意识的传播 | 第66-68页 |
(五) 传承:台湾社区志愿精神的建立 | 第68-69页 |
二、构建文化认同的挑战 | 第69-78页 |
(一) 分散:政府多方发力,效果难以集中 | 第69-72页 |
(二) 冲突:地方派系和利益团体存在分歧 | 第72-74页 |
(三) 混淆:理念自下而上与贯彻自上而下 | 第74-77页 |
(四) 匮乏:专业队伍和社造人才紧缺 | 第77-78页 |
第六章 台湾社区营造中构建文化认同的启示 | 第78-83页 |
一、从“政府力推”到“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 | 第78-79页 |
二、从“顶层设计”到“草根参与”:共同重塑文化认同 | 第79-80页 |
三、从“外源建构”到“内源开发”:激发社区活力根源 | 第80页 |
四、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完善”:重视社区的内涵式发展 | 第80-81页 |
五、从“法律牌”到“感情牌”:重视社区发展的非正式秩序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