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铜、锌单一及复合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及光谱特征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符号说明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重金属Cu对植物的影响第12-15页
        1.2.2 重金属Zn对植物的影响第15-18页
        1.2.3 光谱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Cu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及光谱特征的影响第22-42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2-28页
        2.2.1 试验材料第22-23页
        2.2.2 实验设计第23-24页
        2.2.3 溶液的配制第24-25页
        2.2.4 各项指标测定方法第25-28页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8页
    2.3 结果分析第28-37页
        2.3.1 小麦叶细胞中Cu含量第28-32页
        2.3.2 重金属Cu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参数的影响第32-34页
        2.3.3 Cu胁迫对小麦冠层光谱的影响第34-35页
        2.3.4 叶细胞中Cu含量与小麦光谱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与模型建立第35-37页
    2.4 讨论第37-40页
        2.4.1 Cu胁迫对小麦的影响第37-38页
        2.4.2 Cu胁迫对小麦叶细胞生理生化的影响第38-39页
        2.4.3 Cu胁迫对小麦冠层反射光谱的影响第39-40页
        2.4.4 叶细胞中Cu含量与小麦光谱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与模型建立第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Zn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及光谱特征的影响第42-57页
    3.1 前言第4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3.2.1 试验材料第42页
        3.2.2 实验设计第42页
        3.2.3 溶液的配制第42-43页
        3.2.4 各项指标测定方法第43页
        3.2.5 数据处理第43页
    3.3 结果分析第43-52页
        3.3.1 小麦叶细胞中Zn含量第43-47页
        3.3.2 重金属Zn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参数的影响第47-49页
        3.3.3 Zn胁迫对小麦冠层光谱的影响第49-50页
        3.3.4 叶细胞中Zn含量与小麦光谱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与模型建立第50-52页
    3.4 讨论第52-55页
        3.4.1 Zn胁迫对小麦的影响第52-53页
        3.4.2 Zn胁迫对小麦叶细胞生理生化的影响第53-54页
        3.4.3 Zn胁迫对小麦冠层反射光谱的影响第54页
        3.4.4 叶细胞中Zn含量与小麦光谱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与模型建立第54-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Zn+Cu复合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及光谱特征的影响第57-70页
    4.1 前言第5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7-58页
        4.2.1 试验材料第57页
        4.2.2 实验设计第57-58页
        4.2.3 溶液的配制第58页
        4.2.4 各项指标测定及方法第58页
        4.2.5 数据处理第58页
    4.3 结果分析第58-66页
        4.3.1 小麦叶片中Zn/Cu含量第58-61页
        4.3.2 重金属复合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参数的影响第61-63页
        4.3.3 Zn+Cu胁迫对小麦冠层光谱的影响第63-64页
        4.3.4 叶细胞中Zn/Cu含量与与小麦光谱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第64-66页
    4.4 讨论第66-68页
        4.4.1 复合胁迫下,Zn/Cu在小麦叶细胞中的分布与积累第66页
        4.4.2 Zn+Cu胁迫对小麦叶细胞生理生化的影响第66-67页
        4.4.3 Zn+Cu胁迫对小麦冠层光谱的影响第67页
        4.4.4 小麦叶细胞中Zn/Cu含量与冠层光谱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影响第67-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2页
致谢第82-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螺环季酮类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
下一篇:杀大菱鲆病原性盾纤毛虫海洋菌株YCSC6的鉴定及其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