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次/超同步振荡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2.1 次/超同步振荡的产生机理 | 第13-14页 |
1.2.2 次/超同步振荡分析方法 | 第14-16页 |
1.2.3 次/超同步振荡的抑制措施 | 第16-19页 |
1.3 次/超同步振荡的综合抑制策略研究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2 D-PMSG经VSC-HVDC并网外送系统的模型构建 | 第21-3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D-PMSG的动态模型 | 第21-29页 |
2.2.1 轴系与风力机模型 | 第23-24页 |
2.2.2 永磁同步发电机模型 | 第24-25页 |
2.2.3 锁相环模型 | 第25-26页 |
2.2.4 机侧控制器模型 | 第26-27页 |
2.2.5 网侧换流器与网侧控制器模型 | 第27-29页 |
2.2.6 直流环节模型 | 第29页 |
2.3 VSC-HVDC系统的动态模型及其受端电网等值 | 第29-35页 |
2.3.1 VSC-HVDC模型 | 第29-31页 |
2.3.2 受端电网的等值 | 第31页 |
2.3.3 送端控制器模型 | 第31-33页 |
2.3.4 受端控制器模型 | 第33-35页 |
2.4 D-PMSG与VSC-HVDC之间的接口动态模型 | 第35-37页 |
2.5 全系统的线性化动态模型 | 第37-38页 |
2.5.1 线性化代数方程 | 第37-38页 |
2.5.2 线性化动态模型 | 第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D-PMSG经VSC-HVDC外送并网系统的SSO/SupSO特性分析 | 第39-65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特征值分析法 | 第39-42页 |
3.2.1 振荡模式 | 第40页 |
3.2.2 参与因子 | 第40-41页 |
3.2.3 特征值灵敏度 | 第41-42页 |
3.3 小干扰稳定分析 | 第42-47页 |
3.3.1 特征值计算和参与因子分析 | 第42-46页 |
3.3.2 时域仿真验证 | 第46-47页 |
3.4 特征值灵敏度计算与主导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47-51页 |
3.4.1 系统结构参数的特征值灵敏度分析 | 第47-48页 |
3.4.2 特征值灵敏度计算与主导控制器参数的确定 | 第48-51页 |
3.5 系统结构参数对次/超同步振荡的影响分析 | 第51-53页 |
3.5.1 风电并网距离/阻抗的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3.5.2 VSC-HVDC直流输电线路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3.5.3 受端电网短路比的影响分析 | 第53页 |
3.6 控制器参数对次/超同步振荡的影响分析 | 第53-64页 |
3.6.1 控制器参数对SSO-3模式的的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3.6.2 控制器参数对SupSO模式的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3.6.3 控制器参数对耦合模式的影响分析 | 第56-6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多频段多控制器的参数协调优化策略研究 | 第65-78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协调优化模型 | 第65-67页 |
4.2.1 目标函数 | 第66页 |
4.2.2 约束条件 | 第66-67页 |
4.2.3 模式追踪技术 | 第67页 |
4.3 动态阻尼比定义与计算方法 | 第67-69页 |
4.4 基于云模型理论的I-PGSA算法及协调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69-72页 |
4.4.1 云模型理论 | 第69-70页 |
4.4.2 常规PGSA算法 | 第70-71页 |
4.4.3 基于I-PGSA求解协调优化模型 | 第71-72页 |
4.5 多频段多控制器的参数协调优化验证与分析 | 第72-77页 |
4.5.1 特征值分析 | 第72-75页 |
4.5.2 时域仿真验证 | 第75-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78-79页 |
5.2 全文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附录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