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铁路光伏发电技术及其经济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光伏发电技术 | 第12-13页 |
1.2.2 光伏在铁路系统的应用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储能技术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第2章 牵引供电与光伏发电基本原理 | 第18-32页 |
2.1 牵引供电基本原理 | 第18-24页 |
2.1.1 牵引供电系统基本结构 | 第18-19页 |
2.1.2 V/v接线牵引变压器 | 第19-20页 |
2.1.3 牵引负荷特性 | 第20-22页 |
2.1.4 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 | 第22-24页 |
2.2 光伏发电基本原理 | 第24-31页 |
2.2.1 光伏电池特性 | 第24-26页 |
2.2.2 最大功率点跟踪 | 第26-28页 |
2.2.3 光伏发电功率模型 | 第28-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电气化铁路背靠背光伏发电系统 | 第32-47页 |
3.1 基本原理 | 第32-44页 |
3.1.1 系统拓扑结构 | 第32-33页 |
3.1.2 逆变器控制方法 | 第33-36页 |
3.1.3 仿真验证 | 第36-41页 |
3.1.4 光伏电能利用率 | 第41-44页 |
3.2 光伏接入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3.2.1 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 第44页 |
3.2.2 对负序问题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背靠背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化 | 第47-65页 |
4.1 反送有功功率的控制 | 第47-53页 |
4.1.1 反送有功功率控制的意义 | 第47页 |
4.1.2 光伏发电系统的限功率控制 | 第47-50页 |
4.1.3 光伏发电系统的限功率策略 | 第50-52页 |
4.1.4 限功率运行下的光伏电能利用率 | 第52-53页 |
4.2 逆变器控制方法的改进 | 第53-57页 |
4.2.1 改进的逆变器控制方法 | 第53-54页 |
4.2.2 改进后的控制策略 | 第54-56页 |
4.2.3 改进后的光伏电能利用率 | 第56-57页 |
4.3 储能系统的应用 | 第57-64页 |
4.3.1 锂电池及其应用形式 | 第57-58页 |
4.3.2 储能系统特性 | 第58-59页 |
4.3.3 含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59-62页 |
4.3.4 含储能系统的光伏电能利用率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背靠背光伏储能系统的经济性评估 | 第65-78页 |
5.1 光伏储能系统的经济性模型 | 第65-69页 |
5.1.1 光伏储能系统的效率 | 第65页 |
5.1.2 光伏储能系统的成本模型 | 第65-66页 |
5.1.3 光伏储能系统的收益模型 | 第66-67页 |
5.1.4 光伏储能系统的衰减模型 | 第67-69页 |
5.1.5 光伏储能系统的残值 | 第69页 |
5.2 光伏储能系统的经济性评估方法 | 第69-71页 |
5.2.1 净现值法 | 第69-70页 |
5.2.2 经济性评估指标 | 第70-71页 |
5.3 光伏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第71-77页 |
5.3.1 系统及成本收益参数 | 第71-72页 |
5.3.2 系统参数对经济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3 成本参数对经济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5.3.4 收益参数对经济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5.3.5 不同配置方案对经济性的影响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