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散元三维车轮仿真软件的研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提出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离散元法概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车辆地面力学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车辆地面力学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3 离散元法概述 | 第14-15页 |
1.3 目前车辆地面力学的一些问题 | 第15-16页 |
1.4 本文工作 | 第16-17页 |
第2章 车轮和松软地面的三维建模方法 | 第17-35页 |
2.1 引言 | 第17-18页 |
2.2 建模需求分析概述 | 第18页 |
2.3 三维地面模型建模 | 第18-23页 |
2.4 三维刚性车轮建模 | 第23-26页 |
2.4.1 三维刚性车轮建模概述 | 第23-24页 |
2.4.2 三维刚性轮建模 | 第24-26页 |
2.5 三维弹性车轮建模 | 第26-34页 |
2.5.1 弹性车轮建模概述 | 第26页 |
2.5.2 弹性车轮轮辋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5.3 弹性车轮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27-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三维离散元仿真软件计算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接触力模型概述 | 第35-36页 |
3.3 刚性车轮匀速运动的离散元法计算方法 | 第36-39页 |
3.3.1 刚性车轮邻居搜索 | 第36-37页 |
3.3.2 刚性车轮接触叠合量 | 第37页 |
3.3.3 刚性车轮接触力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3.3.4 刚性轮匀速运动计算 | 第38-39页 |
3.4 弹性车轮匀速运动的离散元法计算方法 | 第39-49页 |
3.4.1 弹性车轮计算概述 | 第39-41页 |
3.4.2 接触叠合量计算 | 第41页 |
3.4.3 弹性车轮接触力计算 | 第41-48页 |
3.4.4 颗粒和边界的运动计算 | 第48-49页 |
3.5 车轮仿真软件几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 | 第49-54页 |
3.5.1 车轮匀速滚动过程的计算方法 | 第49-52页 |
3.5.2 车轮启动过程的计算方法 | 第52-53页 |
3.5.3 车轮制动过程的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三维离散元法仿真软件设计 | 第55-66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三维仿真软件编码 | 第55-57页 |
4.2.1 编码 | 第55-56页 |
4.2.2 数据结构 | 第56-57页 |
4.3 软件需求分析 | 第57-58页 |
4.4 软件的设计 | 第58-60页 |
4.4.1 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58-59页 |
4.4.2 软件的详细设计 | 第59-60页 |
4.5 三维仿真软件文件系统的改进 | 第60-62页 |
4.5.1 文件系统的改进 | 第60-61页 |
4.5.2 颗粒的读写 | 第61页 |
4.5.3 边界的读写 | 第61-62页 |
4.6 前端界面设计 | 第62-65页 |
4.6.1 刚性车轮界面以及参数的设置 | 第62-63页 |
4.6.2 弹性车轮界面以及参数的设置 | 第63-64页 |
4.6.3 三维地面界面以及参数的设置 | 第64页 |
4.6.4 仿真界面以及参数设置 | 第64-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三维仿真软件的实例验证 | 第66-75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开发环境及配置 | 第66-68页 |
5.2.1 开发平台简介以及软硬件环境 | 第66页 |
5.2.2 三维仿真软件配置 | 第66-68页 |
5.3 仿真测试 | 第68-74页 |
5.3.1 .三维地面模型实现与验证 | 第68-70页 |
5.3.2 .刚性车轮与地面仿真测试 | 第70-72页 |
5.3.3 .弹性车轮与地面仿真测试 | 第72-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5-7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