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地区无尾两栖类现状分析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无尾两栖类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1.2 无尾两栖类研究概述 | 第13-17页 |
1.2.1 生存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2 年龄划分 | 第14页 |
1.2.3 性比研究 | 第14页 |
1.2.4 繁殖模式 | 第14-15页 |
1.2.5 体质研究 | 第15-16页 |
1.2.6 生境选择 | 第16-17页 |
1.3 无尾两栖类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7-19页 |
1.3.1 线粒体DNA | 第17-18页 |
1.3.2 分子系统地理学 | 第18页 |
1.3.3 分子系统地理学在无尾两栖类上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23页 |
1.4.1 上海地区无尾两栖类变化动态 | 第19-21页 |
1.4.2 崇明生态岛建设 | 第21页 |
1.4.3 科学问题 | 第21-23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 | 第24-29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4-27页 |
2.1.1 崇明区域概括 | 第24页 |
2.1.2 研究样区 | 第24-27页 |
2.2 样区划分 | 第27-29页 |
2.2.1 不同生境类型的划分 | 第27-28页 |
2.2.2 不同岛屿划分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崇明岛无尾两栖类资源概述 | 第29-44页 |
3.1 调查方法 | 第29-32页 |
3.1.1 无尾两栖类调查 | 第29页 |
3.1.2 生境因子采集 | 第29-30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30-32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32-41页 |
3.2.1 崇明地区无尾两栖类组成 | 第32-36页 |
3.2.2 崇明地区无尾两栖类多样性指数比较 | 第36-37页 |
3.2.3 崇明地区无尾两栖类种群的生境选择 | 第37-41页 |
3.3 讨论 | 第41-44页 |
3.3.1 无尾两栖类组成 | 第41-42页 |
3.3.2 生境类型选择差异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崇明岛无尾两栖类体质研究 | 第44-55页 |
4.1 调查方法 | 第44-45页 |
4.1.1 无尾两栖类身体指标的采集 | 第44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45-53页 |
4.2.1 无尾两栖类体质在时间尺度的变化 | 第45-47页 |
4.2.2 无尾两栖类体质在空间尺度的变化 | 第47-51页 |
4.2.3 无尾两栖类体质指数的生境选择 | 第51-53页 |
4.3 讨论 | 第53-55页 |
4.3.1 体质概述 | 第53页 |
4.3.2 生境选择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崇明岛无尾两栖类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5-98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55-59页 |
5.1.1 样本收集 | 第55页 |
5.1.2 DNA提取 | 第55-56页 |
5.1.3 PCR扩增 | 第56-58页 |
5.1.4 DNA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59-93页 |
5.2.1 测序序列信息 | 第59页 |
5.2.2 泽陆蛙序列分析 | 第59-67页 |
5.2.3 中华蟾蜍序列分析 | 第67-74页 |
5.2.4 黑斑侧褶蛙序列分析 | 第74-80页 |
5.2.5 金线侧褶蛙序列分析 | 第80-85页 |
5.2.6 饰纹姬蛙序列分析 | 第85-89页 |
5.2.7 北方狭口蛙序列分析 | 第89-93页 |
5.3 讨论 | 第93-98页 |
5.3.1 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93-95页 |
5.3.2 遗传距离 | 第95-96页 |
5.3.3 系统进化关系 | 第96-9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8-99页 |
6.2 崇明生态建设建议 | 第99页 |
6.3 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