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导论 | 第15-38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2.1 小学国文教科书 | 第16-18页 |
1.2.2 儿童生活世界 | 第18-1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9-28页 |
1.3.1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1.3.2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26-28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8-3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1.4.2 研究时段 | 第28-29页 |
1.4.3 研究框架建构 | 第29-30页 |
1.4.4 研究内容 | 第30-34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4-3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36-38页 |
1.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6-37页 |
1.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37-38页 |
2 清末小学国文教科书里的儿童生活世界(1897-1911) | 第38-123页 |
2.1 清末小学国文教科书及其建构的“大清国民”生活 | 第40-47页 |
2.1.1 清末小学国文教科书的过渡与变革 | 第40-46页 |
2.1.2 清末小学国文教科书建构之“大清国民”生活 | 第46-47页 |
2.2 家庭生活 | 第47-74页 |
2.2.1 以“孝”为核心的父母子女关系 | 第48-63页 |
2.2.2 以“悌”为核心的兄弟姊妹关系 | 第63-67页 |
2.2.3 女子的家庭生活 | 第67-74页 |
2.3 儿童游戏 | 第74-82页 |
2.3.1 从“游散”到“游戏” | 第74-76页 |
2.3.2 游戏的种类与变化 | 第76-81页 |
2.3.3 游戏之“乐”“德”“智” | 第81-82页 |
2.4 学堂生活 | 第82-107页 |
2.4.1 设施、设备与服装 | 第84-88页 |
2.4.2 仪式 | 第88-91页 |
2.4.3 学堂作息与纪律 | 第91-97页 |
2.4.4 师生交往 | 第97-102页 |
2.4.5 同学交往 | 第102-104页 |
2.4.6 女子的求学生活 | 第104-107页 |
2.5 社会生活 | 第107-123页 |
2.5.1 儿童个人品行与社会生活 | 第107-115页 |
2.5.2 保种强国:居于世界的国民生活 | 第115-123页 |
3 民初小学国文教科书里的儿童生活世界(1912-1918) | 第123-195页 |
3.1 民初小学国文教科书及其建构的“共和国民”生活 | 第126-132页 |
3.1.1 民初小学国文教科书之传承与变革 | 第126-130页 |
3.1.2 民初小学国文教科书建构之“共和国民”生活 | 第130-132页 |
3.2 儿童个人生活 | 第132-148页 |
3.2.1 剪发、放足与个人解放 | 第132-134页 |
3.2.2 “自治”与“自立”:自由生活之准备 | 第134-140页 |
3.2.3 务本:儿童私德的传统追求 | 第140-141页 |
3.2.4 时间飞逝的焦虑感与儿童个性改造 | 第141-144页 |
3.2.5 超越现实的审美生活 | 第144页 |
3.2.6 男女有别的生活空间 | 第144-148页 |
3.3 儿童游戏 | 第148-156页 |
3.3.1 自由游戏:走向学习与生计的对立面 | 第149-151页 |
3.3.2 “乐”之式微:儿童游戏价值的转向 | 第151-156页 |
3.4 家庭生活 | 第156-176页 |
3.4.1 勤劳节俭、科学卫生的家庭日常生活 | 第156-160页 |
3.4.2 父母子女关系之变化 | 第160-167页 |
3.4.3 亲朋交往之“礼” | 第167-169页 |
3.4.4 女子家庭生活:“贤母良妻”之延续 | 第169-176页 |
3.5 学校生活 | 第176-185页 |
3.5.1 变化中的学校生活 | 第177-180页 |
3.5.2 仪式:从尊孔到尊师 | 第180-182页 |
3.5.3 师生与同学:新型关系的建构 | 第182-184页 |
3.5.4 学校外的求学空间 | 第184-185页 |
3.6 社会生活 | 第185-195页 |
3.6.1 “共和国民”之社会责任 | 第185-188页 |
3.6.2 “尚实”与“尚武”:谋生、强国之道 | 第188-191页 |
3.6.3 “世界之民” | 第191-195页 |
4 新学制时期小学国文教科书里的儿童生活世界(1919-1927) | 第195-250页 |
4.1 新学制时期小学国文教科书及其建构的“公民”生活 | 第198-201页 |
4.1.1 新学制时期小学国文教科书的过渡与变革 | 第198-200页 |
4.1.2 新学制时期小学国文教科书建构之“公民”生活 | 第200-201页 |
4.2 儿童个人生活 | 第201-214页 |
4.2.1 儿童之独特价值 | 第201-207页 |
4.2.2 自我解放:“自由”之再认识 | 第207-209页 |
4.2.3 个人修养之转向 | 第209-214页 |
4.3 儿童游戏 | 第214-217页 |
4.3.1 游戏价值之再发现 | 第214-216页 |
4.3.2 游戏之变化 | 第216-217页 |
4.4 家庭生活 | 第217-227页 |
4.4.1 快乐、民主之家庭 | 第217-224页 |
4.4.2 待客:与成人平等关系之建构 | 第224-225页 |
4.4.3 演进中的女子家庭生活 | 第225-227页 |
4.5 学校生活 | 第227-239页 |
4.5.1 师生关系之转变 | 第227-231页 |
4.5.2 社会实验场 | 第231-236页 |
4.5.3 没有围墙的学校 | 第236-239页 |
4.6 社会生活 | 第239-250页 |
4.6.1 “平等”之再认识 | 第239-242页 |
4.6.2 国民及其“共同生活” | 第242-245页 |
4.6.3 女子职业才能的发现与“解放” | 第245-250页 |
5 20世纪前期小学国文教科书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 | 第250-260页 |
5.1 从“臣民”到“公民”:教育政策、社会思想与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 | 第250-253页 |
5.1.1 教育政策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 | 第250-252页 |
5.1.2 社会思想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 | 第252-253页 |
5.2 从家庭到社会:儿童生活世界建构之路径 | 第253-254页 |
5.2.1 由近及远,从“日常”到“非日常” | 第253页 |
5.2.2 “日常”中的“非日常” | 第253-254页 |
5.3 从分离到共同融合:儿童生活世界建构的文化选择 | 第254-256页 |
5.3.1 作为文化选择表达空间的小学国文教科书 | 第254-255页 |
5.3.2 从分离到共同融合的文化 | 第255-256页 |
5.4 “自觉的存在”:儿童生活世界中的主体建构 | 第256-260页 |
5.4.1 儿童生活世界中的“个人”与“个体” | 第256-258页 |
5.4.2 主体建构与人道主义 | 第258-260页 |
结语 | 第260-262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270页 |
作者简历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