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中文文摘 | 第11-20页 |
绪论 | 第20-36页 |
1.1 SDA的摄入量 | 第20-21页 |
1.2 SDA的生物学功能 | 第21-25页 |
1.2.1 改善细胞膜的蛋白质和油脂微环境 | 第21-22页 |
1.2.2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 第22-23页 |
1.2.3 提高动物肉质、蛋和奶制品的营养价值 | 第23-25页 |
1.3 富含SDA藻油的藻种改造和规模培养 | 第25-27页 |
1.3.1 代谢工程改造微藻 | 第26-27页 |
1.3.2 微藻的光反应器培养 | 第27页 |
1.4 富含n-3 PUFAs的功能性油脂 | 第27-30页 |
1.4.1 功能性油脂的种类 | 第28-30页 |
1.4.1.1 结构三酰甘油酯 | 第28页 |
1.4.1.2 单酰甘油 | 第28-29页 |
1.4.1.3 二酰甘油 | 第29页 |
1.4.1.4 富含n-3PUFAs的极性脂 | 第29-30页 |
1.5 制备功能性油脂的方法 | 第30-31页 |
1.6 脂肪酶 | 第31-32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6页 |
第一章 构建平板式光反应器培养等鞭金藻的非线性模型 | 第36-52页 |
1 引言 | 第36-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2.1 微藻和培养基 | 第37-38页 |
2.2 平板式光学反应器(FPPBR) | 第38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8-41页 |
2.3.1 生物量测定 | 第38页 |
2.3.2 叶绿素测定 | 第38-39页 |
2.3.3 硝酸钠浓度测定 | 第39页 |
2.3.4 淀粉,蛋白质和油脂测定 | 第39-40页 |
2.3.5 研究路线 | 第40-41页 |
2.4 动力学模型 | 第41-43页 |
2.4.1 微藻生长 | 第41页 |
2.4.2 产物生成 | 第41-42页 |
2.4.3 硝酸钠消耗 | 第42-43页 |
2.4.4 硝酸钠依赖性参数 | 第4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3.1 微藻生物量及其组份与初始硝酸钠浓度的依赖性关系 | 第43-45页 |
3.2 不同初始硝酸钠浓度的等鞭金藻的生长情况 | 第45-46页 |
3.3 不同硝酸钠浓度下等鞭金藻的生长动力学 | 第46-47页 |
3.4 不同硝酸钠浓度下油脂的生成 | 第47-48页 |
3.5 硝酸钠浓度的消耗 | 第48-49页 |
3.6 硝酸钠浓度与模型参数的关系 | 第49-50页 |
4 结论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加速溶剂萃取法提取等鞭金藻藻油的工艺研究 | 第52-66页 |
1 引言 | 第52-5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2.1 材料 | 第53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53-54页 |
2.2.1 传统提油法 | 第53页 |
2.2.2 索氏提取法 | 第53页 |
2.2.3 加速溶剂萃取法 | 第53-54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2.3.1 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TLC-FID)测定各油脂含量 | 第54页 |
2.3.2 硅胶板显色各油脂 | 第54页 |
2.3.3 硅胶柱分离三酰甘油酯、游离脂肪酸、二酰甘油、单酰甘油和极性脂 | 第54页 |
2.3.4 藻油三酰甘油的sn-2的脂肪酸组成 | 第54页 |
2.3.5 气相色谱仪(GC-FID)测定脂肪酸组成 | 第54-55页 |
2.4 油脂含量的计算 | 第55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3.1 有机溶剂和提取方法对等鞭金藻藻油提油率和回收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3.2 不同乙醇浓度对提油率、回收率和各油脂含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3.3 90%乙醇与正己烷的体积比对提油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 等鞭金藻藻油中各油脂成分的特性 | 第60-61页 |
3.5 比较3种提取方法的提油性能 | 第61页 |
3.6 藻油中各油脂类型的脂肪酸组成 | 第61-64页 |
4 结论 | 第64-66页 |
第三章 藻油制备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单酰甘油 | 第66-116页 |
1 引言 | 第66-6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2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68-69页 |
2.2 醇解反应体系及其工艺优化 | 第69页 |
2.3 酶的再利用性和液体酶的优势 | 第69-70页 |
2.4 油脂成分分析 | 第70-71页 |
2.4.1 油脂原料及其sn-2位置的脂肪酸组成 | 第70页 |
2.4.2 反应体系中各油脂的测定 | 第70页 |
2.4.3 反应体系中各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 第70-71页 |
2.4.3.1 反应产物中FAEEs、TAGs、FFA、DAGs和MAGs的制备 | 第70页 |
2.4.3.2 硅胶板分离1-单酰甘油和2-单酰甘油 | 第70-71页 |
2.4.3.3 GC-FID测定脂肪酸组成 | 第71页 |
2.5 核磁共振仪的~(13)C碳谱分析测定单酰甘油和三酰甘油酯 | 第71页 |
2.6 脂肪酸的竞争性值和单酰甘油的总n-3PUFAs的回收率 | 第71-72页 |
2.6.1 脂肪酸的竞争性值 | 第71-72页 |
2.6.2 单酰甘油中总n-3PUFAs的回收率 | 第72页 |
2.7 酶催化反应速率 | 第72页 |
2.8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2-114页 |
3.1 筛选制备富含n-3PUFAs的单酰甘油的脂肪酶 | 第72-80页 |
3.1.1 鳀鱼鱼油和藻油三酰甘油及其sn-2位的脂肪酸组成 | 第72-74页 |
3.1.2 筛选制备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单酰甘油的脂肪酶 | 第74-78页 |
3.1.3 脂肪酶的脂肪酸竞争性值 | 第78-80页 |
3.2 研究制备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单酰甘油工艺参数及其酶催化特性 | 第80-94页 |
3.2.1 醇油质量比对CAL-A的单酰甘油产量及其n-3PUFAs含量的影响 | 第80-82页 |
3.2.2 反应温度对CAL-A催化制备单酰甘油产量及其n-3PUFA含量的影响 | 第82-84页 |
3.2.3 含水量对CAL-A催化鱼油和藻油制备单酰甘油产量及其n-3PUFAs含量的影响 | 第84-85页 |
3.2.4 酶载量对CAL-A催化鱼油和藻油制备单酰甘油产量及其n-3PUFAs含量的影响 | 第85-87页 |
3.2.5 CAL-A催化鱼油和藻油富集n-3PUFAs能力的评估 | 第87-92页 |
3.2.6 ~(13)CNMR仪分析反应的位置选择性 | 第92-93页 |
3.2.7 固定化CAL-A的可再生利用性 | 第93-94页 |
3.3 分析CAL-A的脂肪酸选择性和构建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 第94-106页 |
3.3.1 醇油质量比对CAL-A的脂肪酸选择性的影响 | 第94-95页 |
3.3.2 反应温度对CAL-A的脂肪酸选择性的影响 | 第95-97页 |
3.3.3 含水量对CAL-A的脂肪酸选择性的影响 | 第97-98页 |
3.3.4 酶载量对CAL-A的脂肪酸选择性的影响 | 第98-99页 |
3.3.5 催化时间对CAL-A的脂肪酸选择性的影响 | 第99-100页 |
3.3.6 构建CAL-A醇解催化油脂制备富含n-3PUFAs的单酰甘油的动力学模型 | 第100-106页 |
3.3.6.1 酶醇解催化油脂的反应机制 | 第100-103页 |
3.3.6.2 三酰甘油底物浓度对CAL-A催化速率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3.3.6.3 乙醇浓度对CAL-A催化速率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3.3.6.4 Ping-Pong Bi Bi方程的常数值 | 第105-106页 |
3.4 液体酶醇解催化油脂富集n-3多不饱和脂肪酸 | 第106-114页 |
3.4.1 反应参数对液体酶催化油脂的影响 | 第106-110页 |
3.4.2 5种液体酶的位置选择和脂肪酸选择性 | 第110-112页 |
3.4.3 液体酶的可再利用性 | 第112-114页 |
4 结论 | 第114-116页 |
第四章 两步法催化藻油制备功能性结构三酰甘油酯 | 第116-134页 |
1 前言 | 第116-1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20页 |
2.1 材料 | 第117-118页 |
2.2 等鞭金藻藻油的制备 | 第118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118-119页 |
2.3.1 优化两步催化法的工艺条件 | 第118页 |
2.3.2 小规模放大试验 | 第118-119页 |
2.4 参数测定 | 第119-120页 |
2.4.1 油脂原料及其sn-2位置的脂肪酸组成 | 第119页 |
2.4.2 反应体系中各油脂的测定 | 第119页 |
2.4.3 样品中各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 第119-120页 |
2.4.3.1 样品中FAEEs、TAGs、FFA、DAGs和MAGs的制备 | 第119-120页 |
2.4.3.2 GC-FID测定脂肪酸组成 | 第120页 |
2.5 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油脂 | 第120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12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31页 |
3.1 Lipozyme TL IM催化鱼油和藻油制备含n-3PUFAs和PA的2-单酰甘油 | 第121-125页 |
3.1.1 含水量对Lipozyme TL IM催化底物生成2-单酰甘油产量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3.1.2 醇油摩尔比对Lipozyme TL IM催化鱼油和藻油生成单酰甘油产量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3.2 小型搅拌式反应器制备2-单酰甘油 | 第125-127页 |
3.3 Lipozyme TL IM催化2-单酰甘油与辛酸制备结构三酰甘油酯 | 第127-129页 |
3.4 结构三酰甘油酯的结晶点和熔点 | 第129-131页 |
4 结论 | 第131-134页 |
第五章 酯交换催化藻油制备人乳脂 | 第134-154页 |
1 前言 | 第134-1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36-138页 |
2.1 材料 | 第136页 |
2.2 微绿球藻藻油中三酰甘油的获得 | 第136页 |
2.2.1 藻油的提取 | 第136页 |
2.2.2 三酰甘油的粗提 | 第136页 |
2.2.3 三酰甘油的分离纯化 | 第136页 |
2.3 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制备 | 第136-137页 |
2.4 工艺参数优化 | 第137页 |
2.5 参数分析 | 第137-138页 |
2.5.1 藻油和结构三酰甘油酯的sn-2位置的脂肪酸组成 | 第137页 |
2.5.2 硅胶板分离人乳脂和游离脂肪酸 | 第137页 |
2.5.3 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油脂 | 第137-138页 |
2.5.4 GC-FID测定脂肪酸组成 | 第138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1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38-152页 |
3.1 藻油与游离脂肪酸摩尔比对人乳脂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 | 第139-142页 |
3.2 催化温度对脂肪酶催化生成人乳脂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第142-144页 |
3.3 酶载量对脂肪酶催化生成人乳脂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第144-146页 |
3.4 催化时间对脂肪酶催化生成人乳脂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3.5 人乳脂及其sn-2位的脂肪酸组成 | 第147-150页 |
3.6 藻油、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乳脂的结晶曲线和熔点曲线 | 第150-152页 |
4 总结 | 第152-15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4-158页 |
6.1 总结 | 第154-156页 |
6.2 创新点 | 第156页 |
6.3 今后工作与设想 | 第156-158页 |
附录1 | 第158-168页 |
附录2 | 第168-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90页 |
索引 | 第190-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92-194页 |
致谢 | 第194-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