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某连续梁桥结构分析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概述 | 第13-15页 |
1.1.1 国内外连续梁桥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1.2 连续梁桥受力特点 | 第15页 |
1.2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外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1.3 桥梁施工监控的重要意义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桥梁施工控制理论 | 第20-28页 |
2.1 桥梁施工控制影响因素 | 第20页 |
2.2 桥梁施工控制方法 | 第20-25页 |
2.2.1 开环控制法 | 第21-22页 |
2.2.2 闭环控制法 | 第22-24页 |
2.2.3 自适应控制法 | 第24-25页 |
2.2.4 最大宽容度法 | 第25页 |
2.3 桥梁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3.1 正装计算法 | 第26页 |
2.3.2 倒装计算法 | 第26页 |
2.3.3 无应力状态法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桥梁设计、施工及监控方案 | 第28-40页 |
3.1 设计方案 | 第28-32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28页 |
3.1.2 主桥结构 | 第28-31页 |
3.1.3 主要材料及性能 | 第31-32页 |
3.2 施工方案 | 第32-34页 |
3.2.1 施工顺序 | 第32-33页 |
3.2.2 施工要点 | 第33-34页 |
3.3 监控方案 | 第34-39页 |
3.3.1 监控依据 | 第34-35页 |
3.3.2 线形监控 | 第35-37页 |
3.3.3 应力监控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桥梁结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0-65页 |
4.1 主桥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 | 第40-43页 |
4.1.1 材料参数 | 第40页 |
4.1.2 单元划分 | 第40-42页 |
4.1.3 荷载组合 | 第42页 |
4.1.4 施工阶段划分 | 第42-43页 |
4.2 主桥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3-57页 |
4.2.1 预拱度计算 | 第43-47页 |
4.2.2 位移计算 | 第47-49页 |
4.2.3 应力计算 | 第49-55页 |
4.2.4 材料时变特性分析 | 第55-57页 |
4.3 主桥合龙方案研究 | 第57-58页 |
4.4 主墩水化热仿真分析 | 第58-64页 |
4.4.1 有限元模型 | 第59页 |
4.4.2 计算参数 | 第59-60页 |
4.4.3 分析结果 | 第60-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参数分析和误差调整 | 第65-80页 |
5.1 混凝土性质试验 | 第65-68页 |
5.2 现场预压试验 | 第68-71页 |
5.2.1 支架预压 | 第68-69页 |
5.2.2 挂篮预压 | 第69-71页 |
5.3 施工误差调整 | 第71-79页 |
5.3.1 灰色系统理论基本原理 | 第71-72页 |
5.3.2 GM(1,1)模型 | 第72-74页 |
5.3.3 含参复合函数改进灰色模型 | 第74-75页 |
5.3.4 灰色系统理论在本文的应用 | 第75-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施工监控成果分析 | 第80-95页 |
6.1 线形监控成果分析 | 第80-85页 |
6.1.1 平面线形监控成果 | 第80页 |
6.1.2 高程线形监控成果 | 第80-85页 |
6.1.3 基础沉降监控成果 | 第85页 |
6.1.4 线形监控结论 | 第85页 |
6.2 应力监控成果分析 | 第85-94页 |
6.2.1 应力监控成果 | 第85-93页 |
6.2.2 应力监控结论 | 第93-9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7章 结语 | 第95-97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95-9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附录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4-10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