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

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引言第12-22页
    一、研究缘起第12-13页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一)研究目的第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19页
        (一)国外关于民国时期法律教育和法学人才培养的研究第16页
        (二)我国关于民国时期法律教育和法学人才培养的研究第16-19页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9-21页
        (一)研究内容第19-20页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0-21页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1-22页
第一章 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历史基点及发展历程第22-51页
    一、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历史基点第22-31页
        (一)近代以来法学教育体系的萌芽第22-27页
        (二)近代以来,法学专业人才的储备情况第27-31页
    二、民国时期法学人才的培养第31-51页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学人才培养第31-35页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学人才培养第35-39页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第39-51页
第二章 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第51-67页
    一、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理念第51-62页
        (一)近现代中国法学教育理念的发展演进第51-52页
        (二)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理念的源起第52-55页
        (三)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理念的构成第55-62页
    二、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第62-67页
        (一)国家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第63-64页
        (二)各类法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第64-67页
第三章 民国时期法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及师资力量第67-77页
    一、民国时期法学人才的培养体系第67-74页
        (一)以大陆法系为主的大学法学院系第67-68页
        (二)以英美法系为主的法政专门学校第68-70页
        (三)以国际交流为主的法科留学活动第70-71页
        (四)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第71-74页
    二、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第74-77页
        (一)民国时期法学师资的构成第74-75页
        (二)民国时期法学师资的管理第75-77页
第四章 民国时期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第77-89页
    一、民国时期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第77-83页
        (一)《壬子癸丑学制》关于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规定第78-81页
        (二)民国学制改革中关于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规定第81-82页
        (三)南京国民政府对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统一规定第82-83页
    二、民国时期法学专业的教学模式第83-89页
        (一)以大陆法系为主导的理论(法典)教学模式第83-85页
        (二)以英美法系为主导的案例(判例)教学模式第85-87页
        (三)实践训练:以模拟法庭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第87-89页
第五章 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法学院校的个案研究第89-112页
    一、北京大学法学院第89-96页
        (一)历史沿革第89-91页
        (二)培养目标第91页
        (三)课程设置第91-93页
        (四)教师队伍第93-95页
        (五)人才成长第95-96页
    二、东吴大学法学院第96-104页
        (一)历史沿革第96-97页
        (二)培养目标第97-99页
        (三)课程设置第99-101页
        (四)教师队伍第101-102页
        (五)人才成长第102-104页
    三、朝阳大学第104-112页
        (一)历史沿革第104-105页
        (二)培养目标第105-106页
        (三)课程设置第106-108页
        (四)教师队伍第108-109页
        (五)人才成长第109-112页
第六章 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与评价启示第112-130页
    一、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第112-115页
        (一)派生性强,原创性差第112-113页
        (二)环境复杂,发展艰难第113-114页
        (三)体量较小,贡献率较大第114-115页
    二、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客观评价第115-122页
        (一)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进步性第115-119页
        (二)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局限性第119-122页
    三、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启示第122-130页
        (一)统一规划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强化法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协调性第122-123页
        (二)规范办学与多样建设相结合,确立现代化立体式法学院校体系第123-124页
        (三)借鉴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塑造中国特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第124-125页
        (四)自主培养与公派留学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师资力量第125-127页
        (五)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培育博学专长的复合型法学人才第127-128页
        (六)“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我国法学教育模式国际影响第128-130页
结语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0页
后记第140-141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教育基本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发展研究
下一篇: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十所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影响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