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挤压性大变形段铁路隧道结构长期影响规律及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列车荷载作用下衬砌损伤劣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挤压性围岩蠕变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衬砌长期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严重挤压性大变形段铁路隧道长期影响分析 | 第21-27页 |
2.1 列车荷载长期影响分析 | 第21-24页 |
2.1.1 对衬砌结构疲劳损伤的影响 | 第21-23页 |
2.1.2 对衬砌结构参数劣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 围岩蠕变效应长期影响分析 | 第24-26页 |
2.2.1 对衬砌结构荷载的长期影响 | 第24-25页 |
2.2.2 对衬砌结构内力和安全性的长期影响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列车荷载长期作用下二次衬砌损伤劣化规律 | 第27-49页 |
3.1 混凝土损伤基本理论 | 第27-29页 |
3.1.1 损伤变量 | 第27页 |
3.1.2 有效应力 | 第27-28页 |
3.1.3 基本假定 | 第28-29页 |
3.2 混凝土刚度损伤劣化规律 | 第29-30页 |
3.3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30页 |
3.4 二次衬砌损伤劣化分析方法建立 | 第30-32页 |
3.5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2-37页 |
3.5.1 计算模型 | 第32-35页 |
3.5.2 参数取值 | 第35页 |
3.5.3 动力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3.5.4 荷载取值 | 第36-37页 |
3.6 二次衬砌损伤劣化机理分析 | 第37-44页 |
3.6.1 二次衬砌损伤发展规律 | 第37-40页 |
3.6.2 二次衬砌损伤分布规律 | 第40-42页 |
3.6.3 二次衬砌刚度劣化规律 | 第42-44页 |
3.7 二次衬砌损伤劣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8页 |
3.8 结论 | 第48-49页 |
第4章 二次衬砌蠕变荷载长期变化规律研究 | 第49-70页 |
4.1 蠕变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49页 |
4.2 蠕变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4.2.2 参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4.2.3 接触面设置 | 第51页 |
4.2.4 计算工况 | 第51-52页 |
4.3 二次衬砌蠕变荷载长期发展规律 | 第52-61页 |
4.3.1 单线隧道 | 第52-55页 |
4.3.2 圆形隧道 | 第55-58页 |
4.3.3 双线隧道 | 第58-61页 |
4.4 二次衬砌蠕变荷载影响因素 | 第61-68页 |
4.4.1 隧道衬砌断面形式 | 第61-63页 |
4.4.2 围岩强度应力比 | 第63-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二次衬砌长期安全性及设计方法研究 | 第70-83页 |
5.1 二次衬砌长期安全性分析方法 | 第70页 |
5.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70-72页 |
5.2.1 计算模型 | 第70-71页 |
5.2.2 参数的确定 | 第71页 |
5.2.3 蠕变荷载 | 第71-72页 |
5.2.4 安全破坏准则 | 第72页 |
5.3 二次衬砌长期安全性能 | 第72-78页 |
5.3.1 单线隧道 | 第73-74页 |
5.3.2 圆形隧道 | 第74-76页 |
5.3.3 双线隧道 | 第76-78页 |
5.4 隧道衬砌断面形式比选 | 第78-79页 |
5.5 隧道二次衬砌优化设计方法 | 第79-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