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7页 |
1.1 植物再生概述 | 第11-17页 |
1.1.1 植物再生的多种形式 | 第11-13页 |
1.1.2 再生的细胞起源 | 第13-15页 |
1.1.3 干细胞在植物器官再生中的作用 | 第15页 |
1.1.4 拟南芥组织培养中的再生 | 第15-17页 |
1.2 体外芽再生的分子机制 | 第17-24页 |
1.2.1 生长素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 第17-19页 |
1.2.1.1 局部生长素积累的作用 | 第17-18页 |
1.2.1.2 再生过程中的生长素信号通路 | 第18-19页 |
1.2.1.3 愈伤组织和原基起始伴随着侧根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19页 |
1.2.2 出芽能力的获得 | 第19-20页 |
1.2.3 细胞分裂素介导的细胞命运的重认定和茎尖组织的建立 | 第20-24页 |
1.2.3.1 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 | 第20-21页 |
1.2.3.2 细胞分裂素诱导WUSCHEL表达标志着茎分生组织形成的开始 | 第21-22页 |
1.2.3.3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相互作用和生长素转运 | 第22-23页 |
1.2.3.4 芽起始和发育过程中CUC-STM的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1.2.3.5 WUS和STM的作用 | 第24页 |
1.3 RPB1的概述 | 第24-25页 |
1.4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3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2.1.2 质粒及菌株 | 第27页 |
2.1.3 各种酶及生化试剂 | 第27页 |
2.1.4 各种培养基及缓冲液配方 | 第27-31页 |
2.1.4.1 菌株培养所用LB固体培养基 | 第27页 |
2.1.4.2 植物培养所用培养基及营养液等配方 | 第27-30页 |
2.1.4.3 拟南芥侵染液配方 | 第30页 |
2.1.4.4 植物染色试剂配方 | 第30-31页 |
2.1.4.5 激素配方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40页 |
2.2.1 拟南芥的培养 | 第31-32页 |
2.2.2 愈伤诱导及出芽诱导培养 | 第32页 |
2.2.3 转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35页 |
2.2.3.1 PCR引物设计 | 第32页 |
2.2.3.2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32-33页 |
2.2.3.3 DNA产物的回收 | 第33页 |
2.2.3.4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质粒的酶切回收 | 第33页 |
2.2.3.5 连接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 | 第33页 |
2.2.3.6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3.7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34页 |
2.2.3.8 菌落PCR鉴定大肠杆菌转化结果 | 第34-35页 |
2.2.3.9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5页 |
2.2.3.10 质粒DNA的酶切验证及测序 | 第35页 |
2.2.4 根癌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35-36页 |
2.2.4.1 根癌农杆菌GV3101的制备 | 第35页 |
2.2.4.2 低温冷冻法转化农杆菌 | 第35-36页 |
2.2.5 拟南芥的转化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36页 |
2.2.5.1 拟南芥的转化 | 第36页 |
2.2.5.2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36页 |
2.2.6 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2.2.7 植物总RNA的提取、反转录及定量分析 | 第37-38页 |
2.2.7.1 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37页 |
2.2.7.2 植物总RNA的反转录 | 第37-38页 |
2.2.8 拟南芥杂交 | 第38-39页 |
2.2.9 外植体透明处理 | 第39页 |
2.2.10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4页 |
3.1 RPB1在再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 第40-41页 |
3.2 RPB1突变体的愈伤形成受抑制 | 第41-43页 |
3.3 RPB1突变体中不能形成正常的生长素浓度梯度 | 第43-47页 |
3.4 RPB1突变体的愈伤中细胞层的界定出现问题 | 第47-48页 |
3.5 RPB1突变体的芽再生率降低 | 第48-49页 |
3.6 芽再生过程中RPB1突变体对细胞分裂素的响应减弱 | 第49-52页 |
3.7 RPB1突变体的再生根增多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