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一)综合性学习 | 第11-12页 |
|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 第12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一)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研究 | 第13-15页 |
| (二)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 | 第15-17页 |
| 四、研究设计 | 第17-21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三)研究过程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 第21-34页 |
|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 | 第21-24页 |
| (一)对课程设置必要性的认识 | 第21-23页 |
| (二)对教学目标的认识 | 第23页 |
| (三)对教学内容的了解 | 第23-24页 |
|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情况 | 第24-31页 |
| (一)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时 | 第24-25页 |
|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 第25-26页 |
| (三)主题的选择及设计 | 第26-27页 |
| (四)教学内容的来源 | 第27页 |
| (五)活动方式的选择 | 第27-28页 |
| (六)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 第28-30页 |
| (七)教师的指导情况 | 第30-31页 |
| 三、小学第三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 第31-34页 |
| (一)评价主体 | 第31-32页 |
| (二)评价方法 | 第32页 |
| (三)评价关注点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 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足 | 第34-35页 |
| (一)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 第34页 |
| (二)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认识不准确 | 第34页 |
| (三)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不够了解 | 第34-35页 |
|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时间不足 | 第35页 |
| (二)教学目标确立不符合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 第35-36页 |
|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选择不恰当 | 第36页 |
|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选择过度依赖教材 | 第36页 |
| (五)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单一 | 第36-37页 |
| (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指导不当 | 第37页 |
| (七)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 | 第37页 |
|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体系缺失 | 第37-39页 |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主体单一 | 第37-38页 |
| (二)评价方式缺少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 | 第38页 |
|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忽视过程评价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与建议 | 第39-50页 |
| 一、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 第39-40页 |
| (一)深入教学实际,了解存在的问题 | 第39页 |
| (二)加强教师教育培训,解决实际问题 | 第39-40页 |
| (三)积极组织教师研讨,培养教师探究精神 | 第40页 |
| 二、保障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学有效实施 | 第40-47页 |
| (一)重视教学实践,保证教学时间 | 第40-41页 |
| (二)理解教学要求,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 第41页 |
| (三)了解学生实际,恰当选择活动主题 | 第41-44页 |
| (四)教材联系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 第44页 |
| (五)以学生实践为主,选择多种活动方式 | 第44-45页 |
| (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 第45页 |
| (七)以学生为中心,保证指导的有效性 | 第45-47页 |
| 三、注重评价综合性,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第47-50页 |
| (一)明确评价原则,关注过程评价 | 第47-48页 |
|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一: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第53-56页 |
| 附录二: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第56-58页 |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第58-59页 |
| 附录四:课堂观察表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