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5页 |
主要缩写表 | 第15-16页 |
1 绪论 | 第16-43页 |
1.1 铑催化烯烃的硼化反应 | 第18-20页 |
1.2 钯催化烯烃的硼化反应 | 第20-25页 |
1.3 铂催化烯烃的硼化反应 | 第25-28页 |
1.4 其它贵金属催化烯烃的硼化反应 | 第28-29页 |
1.5 前过渡金属催化烯烃的硼化反应 | 第29-30页 |
1.6 铜催化烯烃的硼化反应 | 第30-33页 |
1.7 锰、钴和镍催化烯烃的硼化反应 | 第33-35页 |
1.8 铁催化合成硼酸酯化合物 | 第35-42页 |
1.8.1 铁参与/催化碳氢键活化生成硼酸酯化合物 | 第36-38页 |
1.8.2 铁催化碳卤键活化生成硼酸酯化合物 | 第38页 |
1.8.3 铁催化烯烃生成硼酸酯化合物 | 第38-40页 |
1.8.4 铁催化炔烃生成硼酸酯化合物 | 第40-42页 |
1.9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42-43页 |
2 氯化亚铁催化芳基烯烃硼氢化反应 | 第43-59页 |
2.1 前言 | 第4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2.2.1 反应溶剂和质子源对铁催化備烃硼氢化反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2.2.2 碱类型、用量和联硼酸频哪醇醋用量对铁催化烯烃硼氢化反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2.2.3 氯化亚铁催化芳基烯烃硼氢化反应底物拓展 | 第46-48页 |
2.2.4 推测铁催化芳基烯烃硼氢化反应机理 | 第48-49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49-58页 |
2.3.1 实验药品和测试仪器 | 第49-51页 |
2.3.2 氯化亚铁的制备 | 第51页 |
2.3.3 芳基烯烃底物制备的一般操作 | 第51页 |
2.3.4 氯化亚铁催化芳基烯烃硼氢化反应的一般操作 | 第51页 |
2.3.5 氯化亚铁催化芳基烯烃硼氢化反应的氘代实验 | 第51页 |
2.3.6 烷基硼酸酯结构表征数据 | 第51-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3 铁催化三氟甲基烯烃硼化/脱氟合成偕二氟烯丙基硼酸酯 | 第59-84页 |
3.1 前言 | 第59-6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0-68页 |
3.2.1 碱和催化剂类型对合成偕二氟烯丙基硼酸酯的影响 | 第60-62页 |
3.2.2 联硼酸频哪醇酯、碱用量和反应溶剂对合成偕二氟烯丙基硼酸酯的影响 | 第62-63页 |
3.2.3 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合成偕二氟烯丙基硼酸酯的影响 | 第63-64页 |
3.2.4 铁催化三氟甲基烯烃硼化/脱氟合成偕二氟烯丙基硼酸酯底物考察 | 第64-65页 |
3.2.5 铁催化合成偕二氟烯丙基硼酸醋的反应机理推测 | 第65-66页 |
3.2.6 偕二氟烯丙基硼酸酯化合物的转化 | 第66-67页 |
3.2.7 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的合成 | 第67-68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68-83页 |
3.3.1 实验药品和测试仪器 | 第68-69页 |
3.3.2 三氟甲基烯烃底物的制备 | 第69-70页 |
3.3.3 氯化亚铁催化含三氟甲基烯烃反应的一般操作 | 第70-71页 |
3.3.4 偕二氟烯丙基硼酸酯化合物的转化 | 第71页 |
3.3.5 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的合成 | 第71-72页 |
3.3.6 新三氟甲基烯烃底物结构表征 | 第72-74页 |
3.3.7 偕二氟烯丙基硼酸酯化合物及其转化产物结构表征 | 第74-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4 铁催化3-芳基碳酸烯丙基酯的环丙基硼化反应 | 第84-102页 |
4.1 前言 | 第84-8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5-94页 |
4.2.1 催化剂对合成环丙基硼酸酯的影响 | 第85-86页 |
4.2.2 底物离去基团对合成环丙基硼酸酯的影响 | 第86-87页 |
4.2.3 碱对合成环丙基硼酸酯的影响 | 第87-88页 |
4.2.4 反应溶剂类型对合成环丙基硼酸酯的影响 | 第88-89页 |
4.2.5 配体类型对合成环丙基硼酸酯的影响 | 第89-91页 |
4.2.6 3-芳基碳酸烯丙基酯底物的考察 | 第91-93页 |
4.2.7 铁催化合成环丙基硼酸酯的反应机理推测 | 第93-94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94-101页 |
4.3.1 实验药品和测试仪器 | 第94-95页 |
4.3.2 3-芳基叔丁基碳酸烯丙酯底物的制备 | 第95-97页 |
4.3.3 氯化铁催化合成环丙基硼酸酯反应的一般操作 | 第97页 |
4.3.4 环丙基硼酸酯化合物产物结构表征 | 第97-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5.1 结论 | 第102-103页 |
5.2 创新点摘要 | 第103-104页 |
5.3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附录 代表性化合物核磁谱图 | 第116-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