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育德型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与途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对学校教育的任务与要求的反思第9-10页
        1.1.2 对“学校文化”的困惑第10页
        1.1.3 对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思考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实践意义第12页
    1.3 研究综述第12-17页
        1.3.1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5页
        1.3.2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6页
        1.3.3 已有研究反思第16-17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2章 育德:学校文化的精神核心第19-29页
    2.1 学校文化的概念界定第19-21页
        2.1.1 学校文化第20页
        2.1.2 学校文化与相关概念辨析第20-21页
    2.2 学校文化内涵的六维体系第21-23页
    2.3 学校文化的功能第23-26页
        2.3.1 育德功能第23-24页
        2.3.2 教化功能第24-25页
        2.3.3 激励功能第25页
        2.3.4 凝聚功能第25-26页
    2.4 育德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第26-29页
        2.4.1 学校文化建设是育德的生存之根第26-27页
        2.4.2 育德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第27-28页
        2.4.3 育德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链环第28-29页
第3章 当下学校文化建设的“育德”功能式微及成因分析第29-39页
    3.1 学校文化建设中育德式微第29-36页
        3.1.1 办学文化:重办学规模,轻立德理念第29-31页
        3.1.2 学生文化: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发展第31-32页
        3.1.3 课程文化:重学科体系,轻德育贯彻第32-33页
        3.1.4 教师文化:重教学效果,轻以德为范第33-34页
        3.1.5 校园文化:重校园装饰,轻德风陶冶第34-35页
        3.1.6 制度文化:重管理规训,轻以人为本第35-36页
    3.2 当下学校文化建设育德“低效”的成因分析第36-39页
        3.2.1 文化理论平面化第36-37页
        3.2.2 育德理念口号化第37-38页
        3.2.3 树人手段狭窄化第38-39页
第4章 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取向:育德型学校文化建设第39-59页
    4.1 育德型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第40页
    4.2 育德型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追寻第40-43页
        4.2.1 育人——首要目的第41-42页
        4.2.2 化人——辅助手段第42-43页
    4.3 育德型学校文化建设的合理性第43-59页
        4.3.1 现代德育理念发展的范式转向第44-50页
        4.3.2 现代德育理念的特征第50-55页
        4.3.3 育德型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第55-59页
第5章 育德型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途径第59-77页
    5.1 以德立校的理论导航创建办学文化第59-63页
        5.1.1 贯穿时代发展的办学理念第60页
        5.1.2 走在教育发展前沿的校长第60-62页
        5.1.3 凝聚特色培育精神的校风第62-63页
    5.2 德配全局的指导思想创建课程文化第63-64页
        5.2.1 课程改革的视野第63-64页
        5.2.2 课程德性的挖掘第64页
    5.3 德操行为的示范影响创建教师文化第64-67页
        5.3.1 教师文化人的培育形成第65-66页
        5.3.2 教师先善其德的榜样示范第66页
        5.3.3 教师生命自由的适度展现第66-67页
    5.4 赋德思想的向上精神创建学生文化第67-70页
        5.4.1 个体与群体的身心健康第68页
        5.4.2 蓬勃盎然的学风第68-70页
    5.5 价值引领的德风引航创建校园文化第70-74页
        5.5.1 无形育化的宜人环境第70页
        5.5.2 课堂生活零距离的素质拓展第70-74页
    5.6 无言之教的德性渗透创建制度文化第74-77页
        5.6.1 从制度与文化到制度文化第74-75页
        5.6.2 制度文化如何育德第75-77页
结语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压力对大学生孤独的影响:自我分化、自我构念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研究
下一篇:基于云计算的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