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非上市公司信用债违约风险测评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导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述评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述评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述评第14-16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19-21页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19页
    2.2 破窗理论第19-20页
    2.3 期权定价理论第20-21页
第三章 我国非上市公司信用债违约特征与违约成因分析第21-28页
    3.1 我国非上市公司信用债违约现状第21-23页
        3.1.1 违约债券品种分布第21-22页
        3.1.2 违约企业性质分布第22-23页
        3.1.3 违约企业行业分布第23页
        3.1.4 违约企业地域分布第23页
    3.2 我国非上市公司信用债违约特征第23-24页
    3.3 我国非上市公司信用债违约成因第24-28页
        3.3.1 我国非上市公司信用债违约外因第24-26页
        3.3.2 我国非上市公司信用债违约内因第26-28页
第四章 我国非上市公司信用债违约风险测评模型选取与样本选择.第28-36页
    4.1 模型选取第28-33页
        4.1.1 PFM模型测算步骤第29-33页
        4.1.2 PFM模型假设第33页
    4.2 样本选择第33-36页
        4.2.1 非上市公司信用债样本选择第33-35页
        4.2.2 标杆上市公司选择第35-36页
第五章 我国非上市公司信用债违约风险测评过程与结果第36-46页
    5.1 测评过程第36-44页
        5.1.1 标杆上市公司资产价值与资产价值波动率计算第36-37页
        5.1.2 样本非上市公司资产价值与资产价值波动率计算第37-41页
        5.1.3 违约点计算第41-43页
        5.1.4 样本债券违约距离(DD)与预期违约概率(EDF)计算第43-44页
    5.2 测评结果第44-4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46-50页
    6.1 结论第46页
    6.2 建议第46-50页
        6.2.1 监管者层面建议第46-49页
        6.2.2 企业层面建议第49-50页
结束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附录第55-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股市与国债市场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极值理论与Copula函数
下一篇:中证500与上证50股指期货定价模型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