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决策的正义性测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3-27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30-33页 |
2 正义性各维度的代表性理论 | 第33-52页 |
2.1 分配正义的代表性理论 | 第33-38页 |
2.2 承认正义的代表性理论 | 第38-43页 |
2.3 代表权正义的代表性理论 | 第43-46页 |
2.4 环境正义的代表性理论 | 第46-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我国公共决策正义性测度指标的设计 | 第52-78页 |
3.1 我国公共决策正义性测度指标的设计依据 | 第52-54页 |
3.2 分配正义测度指标的设计 | 第54-60页 |
3.3 承认正义测度指标的设计 | 第60-66页 |
3.4 参与权正义测度指标的设计 | 第66-72页 |
3.5 环境正义测度指标的设计 | 第72-7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4 我国公共决策正义性测度指标的验证 | 第78-107页 |
4.1 我国公共决策正义性测度指标的研究假设 | 第78-83页 |
4.2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83-94页 |
4.3 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94-98页 |
4.4 指标的回归分析 | 第98-10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5 我国公共决策正义性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107-133页 |
5.1 指标的权重分析方法 | 第107-115页 |
5.2 层次分析法的专家问卷调查 | 第115-119页 |
5.3 递阶层级的权重分析与检验 | 第119-126页 |
5.4 我国公共决策正义性测度模型的合成 | 第126-13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6 我国公共决策正义性测度的实证研究 | 第133-154页 |
6.1 样本决策选择的依据 | 第133-134页 |
6.2 样本决策透视 | 第134-141页 |
6.3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 第141-149页 |
6.4 样本决策的正义性增进路径 | 第149-15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54-15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54-155页 |
7.2 研究创新 | 第155页 |
7.3 研究局限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71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1-172页 |
附录2 公共决策的正义性调查问卷 | 第172-178页 |
附录3 公共决策正义性测量指标赋值说明 | 第178-180页 |
附录4 判断矩阵专家调查问卷 | 第180-184页 |
附录5 专家咨询会展示资料清单 | 第184-187页 |
附录6 样本决策正义性专家调查表 | 第187-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