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40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14-19页
        1.1.1 国际环境的变化第14-16页
        1.1.2 中国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第16-19页
    1.2 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第19-21页
        1.2.1 选题意义第19-20页
        1.2.2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3 研究综述第21-36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21-29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29-34页
        1.3.3 文献述评第34-36页
    1.4 研究方法第36-37页
        1.4.1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第36页
        1.4.2 案例研究第36页
        1.4.3 制度——行为的分析方法第36-37页
    1.5 研究的创新点第37-38页
        1.5.1 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内容分析框架第37页
        1.5.2 运用制度理性解析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第37页
        1.5.3 提出制度创新中的“制度理性悖论”观点第37-38页
    1.6 论文结构与研究技术路线图第38-40页
        1.6.1 论文结构第38-39页
        1.6.2 技术路线图第39-40页
第2章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研究基础第40-67页
    2.1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相关概念第40-43页
        2.1.1 地方政府第40-41页
        2.1.2 制度第41页
        2.1.3 制度创新第41-42页
        2.1.4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第42-43页
    2.2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多元制度环境第43-52页
        2.2.1 国家逻辑下的制度环境变迁第44-45页
        2.2.2 社会逻辑下的制度环境变迁第45-48页
        2.2.3 市场逻辑下的制度环境变迁第48-50页
        2.2.4 官僚制逻辑下的制度环境变迁第50-52页
    2.3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第52-58页
        2.3.1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构成第52-55页
        2.3.2 制度变迁理论第55-57页
        2.3.3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制度变迁理论的适用性分析第57-58页
    2.4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研究案例选取的依据与意义第58-61页
        2.4.1 选取依据之一:获奖项目的代表性第58-59页
        2.4.2 选取依据之二:获奖项目的先进性第59-60页
        2.4.3 获奖案例学术研究的意义第60页
        2.4.4 地方政府创新奖之外的案例补充第60-61页
    2.5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研究的分析框架第61-67页
        2.5.1 创新分析框架的构建依据第61页
        2.5.2 创新内容的分析框架构建第61-67页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研究起点:创新实践的审视第67-96页
    3.1 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案例的创新内容解析第67-75页
        3.1.1 创新典型案例举要第67-71页
        3.1.2 创新典型案例评价第71-74页
        3.1.3 创新典型案例启示第74-75页
    3.2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基本类型第75-85页
        3.2.1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类型划分第76-77页
        3.2.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类型解析第77-84页
        3.2.3 创新类型分析的基本结论第84-85页
    3.3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多重特征第85-88页
        3.3.1 价值取向的转换:从追求政绩到关注政治合法性第85-86页
        3.3.2 治理工具的扩展: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第86-87页
        3.3.3 行动主体间的互动:中央倡导与地方主动配合相呼应第87-88页
        3.3.4 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提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第88页
    3.4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积极效果第88-96页
        3.4.1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第89-90页
        3.4.2 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稳步进行第90-91页
        3.4.3 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效能第91-93页
        3.4.4 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第93-96页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基于制度理性的辨识第96-129页
    4.1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内在机理来源:制度理性第96-102页
        4.1.1 对制度理性的一般性认知第96-97页
        4.1.2 不同视域中的制度理性第97-98页
        4.1.3 制度理性的基本特性:架通制度创新内在机理的基本构成第98-102页
    4.2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内在机理的基本逻辑第102-129页
        4.2.1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触发主体:网络结构中的众多理性行动者第102-105页
        4.2.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目标系统:硬核——保护带的体系构成第105-113页
        4.2.3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制度激发:独特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交互运行第113-125页
        4.2.4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发生的运行机制: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动态均衡第125-129页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外在表征:多元角色形态与行为选择第129-158页
    5.1 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形态:连续统下的角色构成第129-132页
        5.1.1 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应然角色:公共利益的代理人第130-131页
        5.1.2 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实然角色:多元利益的整合者第131-132页
    5.2 我国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多元角色解析第132-142页
        5.2.1 中央——地方互动中的创新角色形态:依附者第132-135页
        5.2.2 地方政府独立属性的角色形态:自主者第135-136页
        5.2.3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角色变异:被俘获者第136-137页
        5.2.4 多元角色的案例呈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启示第137-142页
    5.3 “依赖角色”下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行为选择:“政策试验”第142-148页
        5.3.1 中央政府“政策试验”的基本逻辑第142-145页
        5.3.2 “政策试验”下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发生第145-146页
        5.3.3 “政策试验”下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复制与推广第146-148页
    5.4 “自主角色”下的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选择:适应性调整第148-152页
        5.4.1 变通与扩展:游走在权力边界与法律边缘的创新行为第148-150页
        5.4.2 选择性创新:地方政府的自主理性选择行为第150-152页
    5.5 “多元利益整合角色”下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选择:合作模式第152-158页
        5.5.1 地方政府与微观市场主体“合作”的创新选择第152-153页
        5.5.2 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创新选择第153-155页
        5.5.3 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创新选择第155-158页
第6章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异化:“制度理性悖论”第158-176页
    6.1 “制度理性悖论”的基本意蕴第158-159页
        6.1.1 制度创新行为超越制度框架的限度第159页
        6.1.2 政府制度创新价值取向的失调第159页
        6.1.3 个体理性行为与集体理性目标的紧张第159页
    6.2 “制度理性悖论”产生的理论逻辑:路径依赖与动态博弈第159-164页
        6.2.1 “制度理性悖论”产生的理论逻辑之一:路径依赖第160-162页
        6.2.2 “制度理性悖论”产生的理论逻辑之二:中央与地方间的动态博弈第162-164页
    6.3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制度理性悖论”的具体形态呈现第164-169页
        6.3.1 超越宪法、法律、法规等规则约束第164-165页
        6.3.2 创新价值取向失衡第165-167页
        6.3.3 个体理性行为背离集体理性第167-169页
    6.4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制度理性悖论”引发的负效应第169-176页
        6.4.1 法制环境受损,国家权威碎化第169-171页
        6.4.2 效率价值追逐过度,制度创新价值偏失第171-173页
        6.4.3 官员公共精神匮乏,制度创新沦为官员牟利工具第173-176页
第7章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制度理性悖论”的消解第176-193页
    7.1 消解路径之一:规约创新行为,依法创新第176-183页
        7.1.1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与调试法律的社会适应性并举第176-178页
        7.1.2 地方政府建立完善的“创新试错”免责机制第178-182页
        7.1.3 中央政府推进制度创新的“顶层制度设计”第182-183页
    7.2 消解路径之二:调整创新价值取向第183-189页
        7.2.1 彰显地方政府公共行政本质的价值取向第183-186页
        7.2.2 构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目标选择的约束机制第186-188页
        7.2.3 跳出路径依赖下的目标锁定:政府自利性的遏制第188-189页
    7.3 消解路径之三:矫治个体理性行为失范第189-193页
        7.3.1 转变激励理念:超越“政治人”,建立“德行激励”机制第190页
        7.3.2 调整强激励模式:评估指标的合理构建第190-191页
        7.3.3 完善官员晋升的监督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第191-192页
        7.3.4 实现激励机制规则化、制度化第192-193页
第8章 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未来走向:协同创新第193-219页
    8.1 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反省:以利为利第193-200页
        8.1.1 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固化第193-196页
        8.1.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策略化第196-198页
        8.1.3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理念迷失第198-200页
    8.2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制度创新模型构建第200-205页
        8.2.1 协同创新的基本意蕴第200-201页
        8.2.2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制度创新的价值第201-202页
        8.2.3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制度创新的结构逻辑第202-205页
    8.3 我国地方政府协同制度创新模型的实现第205-219页
        8.3.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协同创新实现的核心要点第205-209页
        8.3.2 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创新实现的核心要点第209-219页
第9章 结论第219-226页
    9.1 研究结论第219-223页
    9.2 研究不足第223页
    9.3 研究展望第223-226页
参考文献第226-242页
附录第242-246页
致谢第246-248页
作者简介第248-2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250页

论文共2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义权力道德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理解
下一篇:我国公共决策的正义性测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