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部件、零件论文

重型载货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匹配分析及实验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1页
        1.2.1 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基于整车的悬置系统研究现状第17-21页
    1.3 动态子结构研究及应用第21-23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6页
        1.4.1 课题来源第23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3 论文技术路线图第24-26页
第二章 重型载货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理论分析第26-53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重型载货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介绍第27-34页
        2.2.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功能第27页
        2.2.2 悬置布点选择和悬置布置形式第27-31页
        2.2.3 悬置系统受力特征分析第31-33页
        2.2.4 本文研究的重型载货汽车悬置系统布置结构第33-34页
    2.3 重型载货汽车16自由度整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第34-44页
        2.3.1 整车模型假设及分解第34-35页
        2.3.2 车架-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耦合模型第35-40页
        2.3.3 车架-驾驶室悬置系统耦合模型第40-41页
        2.3.4 悬架-车桥-车轮系统耦合模型第41-42页
        2.3.5 车架系统模型第42-43页
        2.3.6 重型载货汽车16自由度整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集成第43-44页
    2.4 发动机激励分析第44-48页
        2.4.1 单缸发动机激励力分析第44-46页
        2.4.2 六缸发动机激励力分析第46-48页
        2.4.3 多缸发动机激励频率第48页
    2.5 解耦理论分析第48-50页
    2.6 重型载货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评价第50-52页
        2.6.1 频率匹配要求第50页
        2.6.2 隔振率/传递率分析第50-51页
        2.6.3 能量解耦评价第51-52页
    2.7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重型载货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问题试验识别第53-65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实验模态理论第53-55页
    3.3 锤击模态试验分析第55-58页
        3.3.1 模态测试方案第56-57页
        3.3.2 锤击模态测试流程第57页
        3.3.3 模态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7-58页
    3.4 悬置系统隔振试验及结果分析第58-64页
        3.4.1 整车测试方案第58-60页
        3.4.2 隔振性能试验结果分析第60-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基于动态子结构的整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柔耦合模型第65-86页
    4.1 引言第65-66页
    4.2 柔性体多体动力学理论第66-68页
        4.2.1 柔性体运动学理论第66-68页
        4.2.2 柔性体动力学方程第68页
    4.3 动态子结构的模态综合理论第68-71页
        4.3.1 子结构间的连接界面划定第69页
        4.3.2 子结构模态计算及第一次坐标变化第69-70页
        4.3.3 系统方程建立及第二次坐标变换第70-71页
    4.4 重型载货汽车整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综合模型第71-79页
        4.4.1 整车模型分解与简化第71-72页
        4.4.2 车架系统模型第72-74页
        4.4.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第74-75页
        4.4.4 悬架系统模型第75-76页
        4.4.5 驾驶室模型第76-77页
        4.4.6 轮胎模型第77-78页
        4.4.7 整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综合模型第78-79页
    4.5 重型载货汽车整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计算结果分析第79-85页
        4.5.1 悬置系统模态分析第79-80页
        4.5.2 车架约束模态分析第80页
        4.5.3 驾驶室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影响分析第80-81页
        4.5.4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解耦分析第81页
        4.5.5 悬置系统传递率分析第81-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考虑弹性车架约束模态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分析及试验研究第86-113页
    5.1 引言第86页
    5.2 优化算法介绍第86-88页
        5.2.1 遗传算法介绍第87页
        5.2.2 优化参数控制第87-88页
    5.3 悬置系统优化分析第88-92页
        5.3.1 悬置系统优化指标分析第88-89页
        5.3.2 悬置系统优化方案第89-91页
        5.3.3 悬置元件优化结果第91-92页
    5.4 悬置系统仿真结果分析第92-95页
        5.4.1 模态仿真结果分析第92-93页
        5.4.2 悬置系统传递率结果分析第93-95页
    5.5 悬置系统道路试验分析第95-111页
        5.5.1 不同工况下悬置系统优化前后对比分析第95-106页
        5.5.2 负载对悬置系统隔振率的影响分析第106-107页
        5.5.3 悬置系统优化对舒适性的影响分析第107-111页
    5.6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六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驾驶室内噪声的影响研究第113-128页
    6.1 引言第113-114页
    6.2 驾驶室内噪声试验第114-117页
        6.2.1 噪声传递路径分析第114页
        6.2.2 噪声测试方案第114-115页
        6.2.3 测试点布置第115-117页
    6.3 驾驶室内噪声异常识别第117-122页
        6.3.1 驾驶室内噪声阶次分析第117-118页
        6.3.2 空气噪声传播分析第118-120页
        6.3.3 悬置系统振动分析第120-122页
    6.4 悬置系统优化对驾驶室内噪声的影响第122-127页
        6.4.1 悬置系统优化对驾驶室内噪声的影响第122-127页
        6.4.2 负载对驾驶室内噪声的影响第127页
    6.5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131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28-129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29-130页
    7.3 研究展望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联合调试的地铁设备系统多属性集成接口管理研究
下一篇:商用车制动系统建模与行驶状态估计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