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中国秸秆资源情况 | 第9-10页 |
1.1.2 中国秸秆利用产业发展情况 | 第10-11页 |
1.1.3 中国秸秆利用产业面临的问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相关研究分类 | 第13-15页 |
1.3.2 主要研究情况 | 第15-17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1.4.1 总体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介绍 | 第19-21页 |
1.4.3 基于 CAS 理论下的 Agent 建模方法 | 第21-23页 |
1.4.4 Repast 软件介绍 | 第23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和主要工作 | 第23-26页 |
1.5.1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1.5.2 各章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第2章 中国秸秆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 第26-41页 |
2.1 基本资源情况 | 第26-31页 |
2.1.1 中国秸秆资源计算 | 第26-27页 |
2.1.2 资源分布情况和区域选择 | 第27-31页 |
2.2 不同用途技术经济分析 | 第31-36页 |
2.2.1 秸秆资源利用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2.2.2 秸秆资源不同用途技术经济比较 | 第32-36页 |
2.3 不同用途可利用资源分布情况分析 | 第36-39页 |
2.3.1 不同用途可利用资源分布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2.3.2 不同用途可用资源情况比较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生物质利用产业模型基本框架设计 | 第41-60页 |
3.1 生物质利用产业系统描述 | 第41-43页 |
3.1.1 系统边界划分 | 第41-42页 |
3.1.2 系统内主要成员及其关系 | 第42-43页 |
3.1.3 系统内环境构成及其关系 | 第43页 |
3.2 生物质利用产业系统模型结构基本框架 | 第43-46页 |
3.2.1 模型基本框架 | 第43-44页 |
3.2.2 模型基本设置 | 第44-46页 |
3.3 主要主体属性及行为机制设定 | 第46-56页 |
3.3.1 农林业类主体设定 | 第46-49页 |
3.3.2 工业类主体设定 | 第49-55页 |
3.3.3 其他主体设定 | 第55-56页 |
3.4 模型程序编译及仿真试验流程 | 第56-59页 |
3.4.1 模型程序编译 | 第56-57页 |
3.4.2 仿真试验流程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产业系统模型测试与校验 | 第60-85页 |
4.1 模型测试与校验方式设置 | 第60-61页 |
4.1.1 测试与校验方式选择 | 第60页 |
4.1.2 试验条件设置说明 | 第60-61页 |
4.2 基本情景测试 | 第61-74页 |
4.2.1 农户对于生物质原料的利用 | 第62-66页 |
4.2.2 政府影响下生物质的利用 | 第66-69页 |
4.2.3 企业影响下秸秆利用及处理 | 第69-71页 |
4.2.4 其他测试 | 第71-74页 |
4.3 历史情景校验 | 第74-84页 |
4.3.1 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情景(仿丹麦) | 第75-79页 |
4.3.2 市场主导型产业发展情景(仿巴西) | 第79-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生物质利用产业发展情景分析 | 第85-104页 |
5.1 仿真条件和试验方案设置 | 第85-87页 |
5.1.1 仿真条件设置 | 第85-86页 |
5.1.2 试验方案设置 | 第86-87页 |
5.2 产业发展仿真 | 第87-99页 |
5.2.1 规划比较情景(基于政府规划) | 第87-91页 |
5.2.2 一般发展情景 | 第91-99页 |
5.3 总体产业发展结果及对比 | 第99-101页 |
5.3.1 总体产业发展情况估算 | 第99-100页 |
5.3.2 动态仿真与静态分析结果对比 | 第100-101页 |
5.4 仿真结果总结及政策建议 | 第101-102页 |
5.4.1 仿真结果总结 | 第101-102页 |
5.4.2 政策建议 | 第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6.2 研究主要创新 | 第105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4-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