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论文--河道演变论文

冲积河流冲淤量计算模式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2-27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24页
    1.3 研究河段和时段的选取第24-25页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第25-27页
2 研究河段河道演变及冲淤变化概述第27-41页
    2.1 宜昌至枝城河段第27-32页
    2.2 荆江河段第32-39页
    2.3 河道演变及冲淤变化特征第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3 断面地形法冲淤量计算第41-61页
    3.1 资料选用第41页
    3.2 计算水位确定第41-42页
    3.3 计算原理第42-43页
    3.4 梯形法与椎体法河道槽蓄量和冲淤量比较第43-46页
    3.5 不同间距槽蓄量和冲淤量比较第46-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4 网格地形法冲淤量计算第61-83页
    4.1 网格地形法计算原理第61-64页
    4.2 河道冲淤量计算原理及步骤第64-73页
    4.3 地形资料选取第73-74页
    4.4 不同网格大小槽蓄量和冲淤量比较第74-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5 输沙量平衡法冲淤量计算第83-130页
    5.1 计算方法与原理第83页
    5.2 宜昌至枝城河段第83-90页
    5.3 枝城至沙市河段第90-93页
    5.4 沙市至监利河段第93-96页
    5.5 河道采砂量估算第96-101页
    5.6 河道崩岸情况第101-104页
    5.7 临底悬沙试验及结果分析第104-126页
    5.8 取水产生的引沙量估算第126-129页
    5.9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6 不同计算模式河道冲淤量差异分析第130-170页
    6.1 断面地形法与网格地形法冲淤量差异第130-146页
    6.2 宜昌至枝城河段输沙量平衡法与地形法比较第146-148页
    6.3 枝城至沙市河段输沙量平衡法与地形法比较第148-150页
    6.4 沙市至监利河段输沙量平衡法与地形法比较第150-152页
    6.5 河床表面起伏程度与断面地形法精度关系第152-168页
    6.6 本章小结第168-170页
7 不同计算模式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第170-202页
    7.1 输沙量平衡法第170-183页
    7.2 网格地形法第183-198页
    7.3 断面地形法第198-200页
    7.4 本章小结第200-202页
8 结论与展望第202-204页
    8.1 结论第202-203页
    8.2 研究展望第203-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12页
附录第212-214页
致谢第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倪瓒研究--以“一河两岸”为例
下一篇:统计稀疏学习中的贝叶斯非参数建模方法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