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积河流冲淤量计算模式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1.3 研究河段和时段的选取 | 第24-25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2 研究河段河道演变及冲淤变化概述 | 第27-41页 |
2.1 宜昌至枝城河段 | 第27-32页 |
2.2 荆江河段 | 第32-39页 |
2.3 河道演变及冲淤变化特征 | 第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断面地形法冲淤量计算 | 第41-61页 |
3.1 资料选用 | 第41页 |
3.2 计算水位确定 | 第41-42页 |
3.3 计算原理 | 第42-43页 |
3.4 梯形法与椎体法河道槽蓄量和冲淤量比较 | 第43-46页 |
3.5 不同间距槽蓄量和冲淤量比较 | 第46-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网格地形法冲淤量计算 | 第61-83页 |
4.1 网格地形法计算原理 | 第61-64页 |
4.2 河道冲淤量计算原理及步骤 | 第64-73页 |
4.3 地形资料选取 | 第73-74页 |
4.4 不同网格大小槽蓄量和冲淤量比较 | 第74-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输沙量平衡法冲淤量计算 | 第83-130页 |
5.1 计算方法与原理 | 第83页 |
5.2 宜昌至枝城河段 | 第83-90页 |
5.3 枝城至沙市河段 | 第90-93页 |
5.4 沙市至监利河段 | 第93-96页 |
5.5 河道采砂量估算 | 第96-101页 |
5.6 河道崩岸情况 | 第101-104页 |
5.7 临底悬沙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104-126页 |
5.8 取水产生的引沙量估算 | 第126-129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6 不同计算模式河道冲淤量差异分析 | 第130-170页 |
6.1 断面地形法与网格地形法冲淤量差异 | 第130-146页 |
6.2 宜昌至枝城河段输沙量平衡法与地形法比较 | 第146-148页 |
6.3 枝城至沙市河段输沙量平衡法与地形法比较 | 第148-150页 |
6.4 沙市至监利河段输沙量平衡法与地形法比较 | 第150-152页 |
6.5 河床表面起伏程度与断面地形法精度关系 | 第152-16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7 不同计算模式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70-202页 |
7.1 输沙量平衡法 | 第170-183页 |
7.2 网格地形法 | 第183-198页 |
7.3 断面地形法 | 第198-20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200-202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202-204页 |
8.1 结论 | 第202-203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203-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2页 |
附录 | 第212-214页 |
致谢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