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法规对客车车身结构和载货汽车驾驶室安全性的要求 | 第10-13页 |
1.2.1 国外标准法规对客车车身结构和载货汽车驾驶室安全性的要求 | 第10-13页 |
1.2.2 国内标准对客车车身结构和载货汽车驾驶室安全性的要求 | 第13页 |
1.3 国内外汽车追尾碰撞及载货汽车驾驶室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关于汽车追尾碰撞及载货汽车驾驶室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1.5.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汽车追尾碰撞仿真理论及仿真软件 | 第18-23页 |
2.1 显式有限元算法及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1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1.2 基本控制方程 | 第19页 |
2.1.3 显示中心差分法 | 第19-20页 |
2.1.4 碰撞接触类型 | 第20页 |
2.2 汽车碰撞仿真软件介绍 | 第20-22页 |
2.2.1 HyperMesh 软件 | 第20-21页 |
2.2.2 LS-DYNA 软件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追尾碰撞乘员颈部损伤的研究及评价准则 | 第23-29页 |
3.1 乘员颈部损伤的生物学基础 | 第23页 |
3.2 追尾碰撞中乘员颈部的损伤机理及运动分析 | 第23-25页 |
3.3 颈部损伤的临床症状及损伤等级 | 第25-26页 |
3.4 乘员颈部损伤的评价准则和颈部耐受极限 | 第26-28页 |
3.4.1 颈部损伤准则NIC | 第26页 |
3.4.2 剪切-伸展准则 Nkm | 第26-28页 |
3.4.3 本文采用的评价参数 | 第2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客车追尾碰撞仿真分析 | 第29-55页 |
4.1 客车三维实体模型的合理简化与建模 | 第29-30页 |
4.1.1 三维实体模型的简化原则 | 第29页 |
4.1.2 客车骨架的特点与技术参数 | 第29-30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5页 |
4.2.1 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第31页 |
4.2.2 单元尺寸及网格数量分布 | 第31-33页 |
4.2.3 网格质量检查 | 第33页 |
4.2.4 材料模型选择 | 第33-35页 |
4.2.5 部件联接 | 第35页 |
4.2.6 质量加载 | 第35页 |
4.3 假人、安全带及座椅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4.3.1 假人有限元模型 | 第35-36页 |
4.3.2 安全带有限元模型 | 第36页 |
4.3.3 座椅有限元模型 | 第36-37页 |
4.4 客车追尾碰撞仿真碰撞车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4.5 计算参数设定 | 第38-40页 |
4.5.1 碰撞车速 | 第38-39页 |
4.5.2 重力加速度 | 第39页 |
4.5.3 接触设定 | 第39页 |
4.5.4 时间步长和求解时间 | 第39页 |
4.5.5 沙漏控制 | 第39-40页 |
4.6 碰撞车辆与客车的重合率对追尾碰撞的影响 | 第40-46页 |
4.6.1 算例设计 | 第40页 |
4.6.2 碰撞变形分析 | 第40-44页 |
4.6.3 碰撞能量和加速度变化 | 第44-45页 |
4.6.4 假人颈部损伤分析 | 第45-46页 |
4.6.5 后排座椅位移量对比 | 第46页 |
4.7 碰撞车辆与客车分别以 90°、45°、30°角追尾碰撞仿真对比分析 | 第46-54页 |
4.7.1 算例设计 | 第46-47页 |
4.7.2 碰撞变形分析 | 第47-51页 |
4.7.3 整车质心加速度的变化 | 第51-52页 |
4.7.4 后排座椅位移量及后围吸能量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4.7.5 假人颈部损伤分析 | 第53-5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营运货车驾驶室后围穿透试验仿真分析 | 第55-66页 |
5.1 货车驾驶室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5页 |
5.2 驾驶室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5.2.1 几何模型检查与清理 | 第55-56页 |
5.2.2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第56页 |
5.2.3 材料类型选择 | 第56-57页 |
5.2.4 部件联接 | 第57页 |
5.3 假人模型的构建 | 第57-58页 |
5.4 钢管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5.5 最终建立的有限元模型 | 第59页 |
5.6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5页 |
5.6.1 一组钢管穿透后围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5.6.2 单根小钢管后围穿透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营运客车追尾碰撞仿真评价规范 | 第66-72页 |
6.1 建模需要的数据资料 | 第66页 |
6.2 建模规范 | 第66-70页 |
6.2.1 建立几何模型的简化原则 | 第66-67页 |
6.2.2 网格划分的基本要求 | 第67-68页 |
6.2.3 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 | 第68页 |
6.2.4 等效载荷处理 | 第68-69页 |
6.2.5 连接处理及接触控制 | 第69页 |
6.2.6 仿真控制参数的定义 | 第69-70页 |
6.2.7 乘员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 | 第70页 |
6.2.8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70页 |
6.3 建议追尾碰撞仿真采用的评价指标 | 第70-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