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概述 | 第16-28页 |
2.1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和地位 | 第16-20页 |
2.1.1 成立的背景 | 第16页 |
2.1.2 定性的三种理论 | 第16-18页 |
2.1.3 关于性质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4 特殊地位及其作用 | 第19-20页 |
2.2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法律基础 | 第20-22页 |
2.2.1 法律体系 | 第20页 |
2.2.2 我国现行有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律现状和问题 | 第20-21页 |
2.2.3 现有法律制度的改进 | 第21-22页 |
2.3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法理机制 | 第22-24页 |
2.3.1 组织构架 | 第22-23页 |
2.3.2 治理结构的复杂性 | 第23-24页 |
2.3.3 改善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 | 第24页 |
2.4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绩效评价 | 第24-28页 |
2.4.1 优缺点 | 第24-25页 |
2.4.2 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选择 | 第25-26页 |
2.4.3 取得的成就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现状分析 | 第28-40页 |
3.1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1.1 业务范围 | 第28页 |
3.1.2 发展状况 | 第28-29页 |
3.1.3 商业化进展情况 | 第29页 |
3.2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2.1 特殊法律地位不明确,资产处置执行难 | 第29-30页 |
3.2.2 机构设置的模式存在缺陷 | 第30页 |
3.2.3 经营目标不明确 | 第30-31页 |
3.2.4 考核目标不明确 | 第31页 |
3.2.5 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31页 |
3.3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制约因素 | 第31-35页 |
3.3.1 主体地位模糊 | 第31-32页 |
3.3.2 运营面临着资金困难 | 第32-33页 |
3.3.3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 第33页 |
3.3.4 竞争机制失效 | 第33-34页 |
3.3.5 业务开拓不足 | 第34页 |
3.3.6 商业化专业人才匮乏 | 第34页 |
3.3.7 法律制度环境不完备 | 第34-35页 |
3.3.8 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发育不成熟 | 第35页 |
3.4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长期存在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3.4.1 历史使命和处置环境的需要 | 第35-36页 |
3.4.2 不良资产的规模仍然较大 | 第36页 |
3.4.3 具有专业化优势 | 第36-37页 |
3.5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条件 | 第37-40页 |
3.5.1 商业化转型的政策条件 | 第37页 |
3.5.2 商业化转型的其他外部条件 | 第37-38页 |
3.5.3 商业化转型的内部技术条件 | 第38-40页 |
第4章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体制度和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40-50页 |
4.1 国外代表性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主体制度和不良资产处置 | 第40-43页 |
4.1.1 美国模式 | 第40页 |
4.1.2 日本模式 | 第40-41页 |
4.1.3 韩国模式 | 第41-42页 |
4.1.4 瑞典模式 | 第42-43页 |
4.2 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体制度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选择 | 第43-46页 |
4.2.1 集中处理模式和非集中处理模式 | 第43-44页 |
4.2.2 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选择 | 第44-46页 |
4.3 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处置不良资产实践的启示和借鉴 | 第46-47页 |
4.3.1 处置不良资产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 | 第46-47页 |
4.3.2 政府的介入不可或缺 | 第47页 |
4.3.3 处置不良资产必须结合本国国情 | 第47页 |
4.3.4 完善的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 第47页 |
4.4 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长期发展的走向 | 第47-50页 |
4.4.1 完成使命后关闭清算 | 第48页 |
4.4.2 作为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保留 | 第48-49页 |
4.4.3 转型为商业化不良资产处置机构 | 第49-50页 |
第5章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对策措施 | 第50-57页 |
5.1 指导思想 | 第50-51页 |
5.1.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 第50页 |
5.1.2 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产权及法人治理结构 | 第50-51页 |
5.2 战略定位 | 第51-52页 |
5.2.1 三阶段战略定位 | 第51页 |
5.2.2 商业化转型的发展目标 | 第51页 |
5.2.3 商业化转型的发展战略 | 第51-52页 |
5.3 保障条件 | 第52-53页 |
5.3.1 由政府主导AMC财务重组 | 第52页 |
5.3.2 为AMC的运行提供更完善的法律保障 | 第52-53页 |
5.3.3 加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形成良循环机制 | 第53页 |
5.4 相关政策 | 第53-54页 |
5.4.1 我国政府对AMC发展的指导意见 | 第53页 |
5.4.2 我国对AMC商业化转型的相关政策 | 第53-54页 |
5.5 配套措施 | 第54-57页 |
5.5.1 应切实对公司的经营实行放权减压 | 第54页 |
5.5.2 鼓励资产管理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54页 |
5.5.3 推进业务转型 | 第54-55页 |
5.5.4 多方面、宽领域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 | 第55页 |
5.5.5 完善激励机制 | 第55-56页 |
5.5.6 强化风险管理 | 第56-57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H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实践和探索 | 第57-70页 |
6.1 H资产管理公司概况 | 第57页 |
6.2 H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改制的基础和目标 | 第57-60页 |
6.2.1 H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改制的基本条件 | 第57-59页 |
6.2.2 H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改制的目标 | 第59-60页 |
6.3 H资产管理公司的财务重组 | 第60-62页 |
6.3.1 政策性业务的资产负债情况 | 第60-61页 |
6.3.2 财务重组方案的主要内容 | 第61页 |
6.3.3 财务重组后的初步财务状况 | 第61-62页 |
6.3.4 政策性业务负债的偿还途径 | 第62页 |
6.4 H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业务整合 | 第62-65页 |
6.4.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业务体系 | 第62-63页 |
6.4.2 围绕主业,构建核心竞争力 | 第63页 |
6.4.3 大力发展金融中间业务 | 第63-64页 |
6.4.4 围绕主业,开展财务性投资业务 | 第64页 |
6.4.5 优化整合子公司平台,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 第64-65页 |
6.4.6 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多元化、综合化的产品业务体系 | 第65页 |
6.5 H资产管理公司的内部改革 | 第65-67页 |
6.5.1 努力打造现代金融控股集团的组织架构 | 第65-66页 |
6.5.2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控水平 | 第66-67页 |
6.5.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 第67页 |
6.6 H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制改革 | 第67-69页 |
6.6.1 以发起方式成立股份公司 | 第67-68页 |
6.6.2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68页 |
6.6.3 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 | 第68-69页 |
6.6.4 择机发行股票并公开上市 | 第69页 |
6.7 其他问题与思路 | 第69-7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