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古生物学论文--古动物学论文

西藏仲巴地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8页
    1.1 选题依托与研究意义第13-16页
        1.1.1 选题依托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6页
    1.2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第16-24页
        1.2.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放射虫组合研究成果第16-22页
        1.2.2 研究区有关微体古生物研究成果第22-23页
        1.2.3 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4-27页
        1.3.1 剖面、路线的选取与测量第24页
        1.3.2 岩相薄片分析与剖面、路线沉积地层学研究第24页
        1.3.3 放射虫化石的挑选第24-26页
        1.3.4 放射虫鉴定第26-27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27-28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8-33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第28-30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第28-29页
        2.1.2 研究区交通状况第29-30页
    2.2 区域构造背景第30-33页
第3章 放射虫采样地层剖面第33-65页
    3.1 研究区地层第33-34页
    3.2 蛇绿质混杂岩剖面第34-41页
        坦瓦岩组((J_3-K_1)MT)第34-41页
    3.3 泥沙质混杂岩剖面第41-57页
        3.3.1 尔捌岩组((J_3-K_1)ME)第41-47页
        3.3.2 马泉河岩组((J_3-K_1)MM)第47-53页
        3.3.3 踏弄岩组((J_3-K_1)ML)第53-57页
    3.4 有序地层剖面第57-65页
        3.4.1 维美组1段---晚侏罗世剖面第57-62页
        3.4.2 日朗组----早白垩剖面第62-63页
        3.4.3 古新世晚期剖面第63-65页
第4章 放射虫组合及时代第65-83页
    4.1 样品中放射虫组合及时代第65-77页
        4.1.1 坦瓦岩组((J_3-K_1)MT)样品中放射虫组合第65-73页
        4.1.2 尔捌岩组((J_3-K_1)ME)样品中放射虫组合第73页
        4.1.3 马泉河岩组((J_3-K_1)MM)样品中放射虫组合第73页
        4.1.4 踏弄岩组((J_3-K_1)ML)样品中放射虫组合第73-74页
        4.1.5 维美组1段---晚侏罗世放射虫组合及时代第74页
        4.1.6 日朗组----早白垩放射虫组合及时代第74页
        4.1.7 古新世晚期——放射虫组合及时代第74-77页
    4.2 放射虫组合第77-83页
        4.2.1 Striatojaponocapsa plicarum带(JR4)第77-78页
        4.2.2 Kilinora spiralis带(JR6)第78页
        4.2.3 Hsuum Maxwelli带(JR7)第78页
        4.2.4 Loopus primitives带(JR8)第78-79页
        4.2.5 Pseudodictyomitra carpatica带(KR1)第79页
        4.2.6 Cecrops septemporatus带(KR2)第79页
        4.2.7 Buryella tetradica带(RP5)第79-83页
第5章 地层对比与重建第83-91页
第6章 结论第91-93页
讨论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致谢第97-98页
图版第98-137页
    图版1第98-99页
    图版2第99-100页
    图版3第100-101页
    图版4第101-102页
    图版5第102-103页
    图版6第103-104页
    图版7第104-105页
    图版8第105-106页
    图版9第106-107页
    图版10第107-108页
    图版11第108-109页
    图版12第109-110页
    图版13第110-111页
    图版14第111-112页
    图版15第112-113页
    图版16第113-114页
    图版17第114-115页
    图版18第115-116页
    图版19第116-117页
    图版20第117-118页
    图版21第118-119页
    图版22第119-120页
    图版23第120-121页
    图版24第121-122页
    图版25第122-123页
    图版26第123-124页
    图版27第124-125页
    图版28第125-126页
    图版29第126-127页
    图版30第127-128页
    图版31第128-129页
    图版32第129-130页
    图版33第130-131页
    图版34第131-132页
    图版35第132-133页
    图版36第133-134页
    图版37第134-135页
    图版38第135-136页
    图版39第136-137页
图版说明第137-143页
    坦瓦岩组((J_3-K_1)MT)第137-138页
    尔捌岩组((J_3-K_1)ME)第138-139页
    马泉河岩组((J_3-K_1)MM)第139-140页
    踏弄岩组((J_3-K_1)ML)第140-141页
    维美组1段第141-142页
    日朗组第142页
    古新世晚期第142-143页
附表第143-146页
个人简历第146-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密码子偏好性对大肠杆菌异源蛋白进行可控表达
下一篇:德州锦绣—安然苑房地产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