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赶超战略比较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导论第8-12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一) 研究背景第8页
        (二) 研究意义第8-9页
    二、研究的思路及现状综述第9-11页
        (一) 研究思路第9页
        (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第9-11页
    三、研究方法第11-12页
第一章 新时期我国赶超战略的科学内涵和基本框架第12-32页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赶超战略的内涵研究第12-21页
        一、学术界关于赶超战略内涵的主要观点第12-14页
            (一) “发展说”第12页
            (二) “途径说”第12-13页
            (三) “特定时期说”第13-14页
            (四) “目标说”第14页
            (五) “本质说”第14页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赶超战略的相关基本问题第14-21页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赶超战略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第14-17页
            (二) 基本内涵第17-18页
            (三) 主要特征第18-21页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赶超战略的内容框架第21-32页
        一、目标第21-23页
            (一) 两个百年目标第21-22页
            (二) 人民生活层面目标第22-23页
            (三) 工业化层面目标第23页
        二、道路第23-26页
            (一) 新时期以来党对现代化赶超道路的艰辛探索第24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第24-25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定着赶超战略的实施方向第25-26页
        三、支撑第26-28页
            (一) 理论支撑第26页
            (二) 制度保障第26-28页
        四、步骤第28-32页
            (一) 进程第28-29页
            (二) 途径第29-32页
第二章 与改革开放前党的相关战略全面比较下的新时期赶超战略第32-51页
    第一节 背景比较第32-37页
        一、国际背景第32-35页
            (一)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启动了大跃进赶超战略第32-34页
            (二)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吹响了新时期赶超战略的号角第34-35页
        二、国内背景第35-37页
            (一) 毛泽东赶超战略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第35-36页
            (二) 新时期赶超战略形成的国内背景第36-37页
    第二节 目标比较第37-42页
        一、目标的关联性第37-40页
            (一) 一脉相承的强烈紧迫感和高度历史使命感第37-39页
            (二) 具有一致性的赶超对象和态度信心第39-40页
        二、目标的差异性第40-42页
            (一) 目标定位的区别第40-41页
            (二) 具体目标指标和依据的区别第41-42页
    第三节 实现方式选择第42-48页
        一、赶超道路比较第43-44页
            (一) 理论层面上赶超道路的战略思想有着相通之处第43页
            (二) 实践层面上赶超道路呈现出不同特征第43-44页
        二、战略部署比较第44-48页
            (一) 战略重点不同第44-45页
            (二) 战略进程的异同第45-46页
            (三) 赶超手段不同第46-48页
    第四节 成效比较第48-51页
        一、结果的差异性第48-49页
            (一) 实践与设计衔接的差异第48页
            (二) 成效的强烈反差第48-49页
        二、对大跃进赶超战略思想的理性反思第49-51页
            (一) 对正确理论的继承发展第49-50页
            (二) 立足国情理性赶超第50页
            (三) 独立探索国家赶超道路第50-51页
第三章 与若干典型国家(或地区)比较中的新时期赶超战略第51-71页
    第一节 主要推动因素比较——以亚洲四小龙为例第51-55页
        一、经济起飞奇迹背后的亚洲四小龙发展战略第51-53页
            (一) 出口导向战略第51-52页
            (二) 政府与市场的互动第52-53页
        二、政府都是国家赶超战略中的主体第53-55页
            (一) 政府是制定经济赶超战略的直接主体第53-54页
            (二) 权威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导者第54-55页
        三、资源、市场对国家赶超战略的不同影响第55页
    第二节 赶超战略部署比较——以印度赶超战略为例第55-62页
        一、印度与中国相似之处第56-57页
            (一) 条件和环境基本相同第56页
            (二) 赶超途径相似第56-57页
        二、经济改革后赶超战略部署分道扬镳第57-59页
            (一) 赶超重点和手段不同第57-58页
            (二) 赶超发展道路不同第58-59页
            (三) 两种模式所依赖的政治要素不同第59页
        三、成效与问题的差异性第59-62页
            (一) 产生的成果和效应不同第59-61页
            (二) 未来目标定位和面临问题不同第61-62页
    第三节 赶超模式比较——以拉美模式为例第62-71页
        一、拉美模式的概况第62-65页
            (一) 拉美经济发展历程第62-63页
            (二) 拉美模式及其问题第63-65页
        二、两种模式在赶超实践中的比较第65-68页
            (一) 战略指导不同第65-66页
            (二) 战略选择不同第66-67页
            (三) 战略实施不同第67-68页
        三、不同模式在本国的适应性和趋势走向第68-71页
            (一) 经济发展比较第68-69页
            (二) 中国模式崛起和拉美模式失效第69页
            (三) 拉美模式对我国赶超的启示第69-71页
第四章 新时期赶超战略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发展思路第71-78页
    第一节 新时期赶超战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71-72页
        (一) 赶超起点低,赶超道路无经验可循第71页
        (二) 战略任务的新挑战第71页
        (三) 面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问题第71-72页
        (四)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第72页
    第二节 新时期赶超战略进一步顺利推进的发展思路第72-78页
        一、明确历史方位,理性认识赶超第72-74页
            (一)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赶超的立足点第72-73页
            (二) 明确赶超长期性,坚定赶超信念第73-74页
        二、把握战略机遇期,以改革创新为赶超战略的内在动力第74-75页
            (一) 抓住战略机遇,推进赶超进程第74-75页
            (二) 以改革为内在动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第75页
        三、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实现赶超的根本方式第75-76页
            (一) 掌握赶超推动力的制高点第76页
            (二) 遵循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赶超第76页
        四、全方位赶超,避免赶超失衡第76-78页
            (一)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第76-77页
            (二) 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相统一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整体治理视角下的监审体制改革研究--基于深圳和顺德的试点分析
下一篇:社会资本视角下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社会组织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