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前言 | 第14-41页 |
·精液保存的方法和基本途径 | 第14-15页 |
·精子结构 | 第15-18页 |
·精子头部 | 第16-17页 |
·颈部 | 第17页 |
·精子尾巴 | 第17-18页 |
·质膜 | 第18页 |
·精子生理功能 | 第18-19页 |
·精子运动能力产生机制 | 第18-19页 |
·能量在尾巴的产生与穿梭 | 第19页 |
·低温保存对精子产生的影响 | 第19-21页 |
·对细胞骨架的影响 | 第19-20页 |
·诱发精子获能、发生顶体反应 | 第20页 |
·维持胚胎发育的能力降低 | 第20页 |
·质膜特定脂质成分的丢失 | 第20-21页 |
·能量代谢和pH 值改变 | 第21页 |
·影响精子存活的因素 | 第21-29页 |
·精浆对精子的影响 | 第21-22页 |
·卵黄对精子的影响 | 第22-23页 |
·离子物质对精子的影响 | 第23-24页 |
·糖类物质对精子的影响 | 第24-25页 |
·渗透压对精子的影响 | 第25页 |
·自身老化产生的 ROS 对精子的影响 | 第25-28页 |
·EDTA 对精子的影响 | 第28-29页 |
·国内外山羊精液液态保存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精子能量代谢研究进展 | 第31-36页 |
·精子能量代谢特点 | 第31-32页 |
·不同阶段精子能量需求特征 | 第32页 |
·细胞代谢利用葡萄糖、果糖的途径 | 第32-33页 |
·葡萄糖和果糖单独存在时对精子代谢的影响 | 第33页 |
·葡萄糖和果糖共同存在时对精子代谢的影响 | 第33-34页 |
·精子可代谢利用的能量物质 | 第34-35页 |
·精子代谢途径 | 第35-36页 |
·精子功能状态检测方法 | 第36-40页 |
·运动能力 | 第36-37页 |
·精子活率 | 第37-38页 |
·质膜完整性 | 第38页 |
·线粒体膜电位 | 第38-39页 |
·DNA 完整性 | 第39页 |
·受精能力 | 第39-40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40-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7页 |
·实验药品及主要液体的配方 | 第41页 |
·试验地点及试验动物 | 第41-42页 |
·精液的采集与稀释 | 第42页 |
·精液分装与运输 | 第42页 |
·精液的降温与保存 | 第42页 |
·降温曲线绘制 | 第42页 |
·保存精液的质量检测 | 第42-45页 |
·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山羊精液体外保存系统优化与构建 | 第45页 |
·5℃保存时影响山羊精子存活的因素 | 第45页 |
·不同保存温度对精子存活率的影响 | 第45页 |
·山羊精子葡萄糖代谢机理 | 第45-46页 |
·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山羊精子的影响 | 第45页 |
·添加碘醋酸酯阻断葡萄糖糖酵解代谢途径对山羊精子的影响 | 第45-46页 |
·添加脱氢表雄酮阻断葡萄糖磷酸戊糖途径对山羊精子的影响 | 第46页 |
·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7-60页 |
·山羊精液体外存活系统优化与构建 | 第47-53页 |
·5℃保存时影响山羊精子存活的因素 | 第47-51页 |
·不同保存温度对精子存活率的影响 | 第51-53页 |
·山羊精子葡萄糖代谢机理实验结果 | 第53-60页 |
·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山羊精子的影响 | 第53-55页 |
·添加碘醋酸酯阻断葡萄糖糖酵解代谢途径对山羊精子的影响 | 第55-56页 |
·添加脱氢表雄酮阻断葡萄糖磷酸戊糖途径对山羊精子的影响 | 第56-57页 |
·季节对山羊精子存活率的影响 | 第57页 |
·冬季进行卵黄包被对山羊精子存活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卵黄包被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 第58-60页 |
4 讨论 | 第60-69页 |
·用PBS进行液态保存山羊精液系统建立的优越性 | 第60页 |
·离子物质对精子功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多糖对保存过程中精子功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保存温度以及降温对精子的影响 | 第62-63页 |
·卵黄对精子的影响 | 第63-64页 |
·山羊精子代谢利用葡萄糖的能力 | 第64-65页 |
·葡萄糖代谢在山羊精液液态保存过程中的作用 | 第65-66页 |
·液态保存过程中山羊精子葡萄糖代谢的途径 | 第66-67页 |
·不同季节以及处理方案对山羊精子活力的影响 | 第67-69页 |
5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90页 |
附录: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98页 |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