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高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17页 |
2 高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可行性分析 | 第17-29页 |
2.1 社会发展趋势 | 第17-22页 |
2.1.1 社会文明度与经济的发展 | 第17-18页 |
2.1.2 中国共产党重视志愿服务 | 第18-20页 |
2.1.3 党的领袖重视志愿服务 | 第20-22页 |
2.2 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 第22-24页 |
2.2.1 共青团志愿服务的发展 | 第22-23页 |
2.2.2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 | 第23页 |
2.2.3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项目品牌打造 | 第23-24页 |
2.3 南京亚青会志愿服务准备工作情况及经验分析 | 第24-29页 |
2.3.1 促进志愿服务理论及实证研究 | 第24-25页 |
2.3.2 亚青会志愿者招募与培训 | 第25-27页 |
2.3.3 亚青会志愿者激励 | 第27-28页 |
2.3.4 亚青会志愿工作启示 | 第28-29页 |
3 高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约因素分析 | 第29-38页 |
3.1 志愿服务社会支撑不到位 | 第29-32页 |
3.1.1 志愿服务计量尚处于起步阶段 | 第29-30页 |
3.1.2 志愿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 第30-31页 |
3.1.3 志愿者注册制度形同虚设 | 第31-32页 |
3.2 高校志愿服务管理不到位 | 第32-36页 |
3.2.1 志愿服务停留在阶段性活动阶段 | 第32-33页 |
3.2.2 志愿者人员流失量大 | 第33-34页 |
3.2.3 忽视志愿者工作满意度 | 第34-36页 |
3.3 志愿服务认识不充分 | 第36-38页 |
3.3.1 志愿者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 第36-37页 |
3.3.2 民众对青年志愿服务认同度低 | 第37页 |
3.3.3 志愿者本身对志愿服务认识不充分 | 第37-38页 |
4 高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议 | 第38-48页 |
4.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与加强志愿服务宣传 | 第38-41页 |
4.1.1 完善志愿者注册制度 | 第38-39页 |
4.1.2 营造社会志愿服务氛围 | 第39-40页 |
4.1.3 培育校园媒介 | 第40-41页 |
4.2 加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 | 第41-44页 |
4.2.1 构建有效志愿服务组织机构 | 第41-42页 |
4.2.2 成功的志愿者招聘与激励 | 第42-43页 |
4.2.3 注重志愿者培训与团队精神培养 | 第43-44页 |
4.2.4 满足志愿者志愿服务需求 | 第44页 |
4.3 探索新形式下志愿服务发展路径 | 第44-48页 |
4.3.1 建立校长契约联盟 | 第44-45页 |
4.3.2 培育志愿服务团队 | 第45-46页 |
4.3.3 政府购买志愿服务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