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论文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及概念 | 第17-23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1.1 系统学理论 | 第17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1.3 旅游外部性理论 | 第18页 |
2.1.4 共生理论 | 第18-19页 |
2.1.5 旅游容量理论 | 第19页 |
2.2 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2.2.1 旅游资源 | 第19-20页 |
2.2.2 河流旅游 | 第20-21页 |
2.2.3 旅游环境系统 | 第21-22页 |
2.2.4 旅游环境质量 | 第22-23页 |
3 湘江流域河流景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 第23-28页 |
3.1 湘江流域沿河景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23-26页 |
3.1.1 评价内容和对象 | 第23-24页 |
3.1.2 湘江流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4-26页 |
3.2 湘江流域景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第26-28页 |
3.2.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6页 |
3.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6-28页 |
4 湘江流域景区环境质量评价 | 第28-58页 |
4.1 湘江流域景区环境现状 | 第28-39页 |
4.1.1 湘江流域地理位置 | 第28-30页 |
4.1.2 湘江流域地质地貌 | 第30-31页 |
4.1.3 湘江流域水文气候 | 第31-32页 |
4.1.4 湘江流域自然资源 | 第32-33页 |
4.1.5 湘江流域经济基础 | 第33-34页 |
4.1.6 湘江流域旅游资源 | 第34-39页 |
4.2 湘江流域景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 | 第39-45页 |
4.2.0 湘江流域景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对象 | 第39页 |
4.2.1 评价方法 | 第39页 |
4.2.2 评价指标因子选定和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4.2.3 评价对象选定 | 第40页 |
4.2.4 评价过程 | 第40-45页 |
4.3 湘江流域景区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45-54页 |
4.3.1 确定模糊评价法的权重 | 第45-47页 |
4.3.2. 指标隶属度确定 | 第47-49页 |
4.3.3 对长沙沿江风光带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 第49-54页 |
4.4 湘江流域景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4.4.1 对湘江流域景区旅游环境质量的二级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4.4.2 对湘江流域景区旅游环境质量的一级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4.3 对湘江流域景区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 第56-58页 |
5 提高湘江流域旅游环境质量对策 | 第58-64页 |
5.1 湘江流域旅游统一机制建设 | 第59页 |
5.2 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 第59-61页 |
5.3 景区旅游景观环境治理对策 | 第61页 |
5.4 景区社会服务环境治理对策 | 第61-62页 |
5.5 景区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对策 | 第62页 |
5.6 景区产业配套环境治理对策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