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1 自我同一性 | 第11-25页 |
| ·自我同一性概念 | 第11-17页 |
| ·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研究 | 第17-19页 |
| ·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的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 ·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方法 | 第24-25页 |
| 2 内隐自我信息加工 | 第25-27页 |
| ·概念 | 第25页 |
| ·作用 | 第25页 |
| ·研究范式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7-29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27页 |
|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问题的提出 | 第27页 |
| 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27页 |
| 3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 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8-29页 |
| ·理论意义 | 第28页 |
| ·现实意义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结果探讨 | 第29-57页 |
| 研究一 | 第29-51页 |
| 1 被试 | 第29页 |
| 2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30页 |
| 4 数据分析结果 | 第30-38页 |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情况 | 第30-33页 |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基本特点 | 第33-35页 |
| ·同一性地位各维度得分和同一性危机得分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 ·同一性危机各维度对同一性地位预测作用的回归分析 | 第36-38页 |
| 5 讨论 | 第38-51页 |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情况 | 第38-41页 |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分布情况的差异性比较 | 第41-44页 |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基本特点 | 第44-47页 |
| ·被试在两个量表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 ·同一性危机各维度对同一性地位预测作用的回归分析 | 第48-51页 |
| 研究二 | 第51-57页 |
| 1 被试 | 第51页 |
| 2 实验材料:词汇表,译自 Greenwald 等人设计的用于测量内隐自尊的 IAT 实验 | 第51页 |
| ·词汇组成 | 第51页 |
| 3 施测程序 | 第51-52页 |
|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52页 |
| 5 数据分析结果 | 第52-54页 |
| ·控制组相容分类反应时与不相容分类反应时的差异性检验 | 第52-53页 |
| ·实验组相容分类反应时与不相容分类反应时的差异性检验 | 第53页 |
| ·两组被试在相容判断反应时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53页 |
| ·两组被试在不相容判断反应时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53-54页 |
| 6 讨论 | 第54-57页 |
| ·两组被试的相容判断和不相容判断反应时均有显著性差异 | 第54-55页 |
| ·两组被试在不相容判断反应时上有显著性差异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研究总结 | 第57-61页 |
| 1. 总讨论 | 第57页 |
| 2. 研究结论 | 第57-59页 |
| 3. 对教育的启示 | 第59页 |
| 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 | 第65-69页 |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