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过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InSAR技术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5-18页 |
第2章 理论背景 | 第18-44页 |
2.1 SAR系统概述 | 第18-24页 |
2.1.1 发展简介 | 第18-19页 |
2.1.2 成像原理 | 第19-23页 |
2.1.3 成像模式 | 第23-24页 |
2.2 InSAR基本原理及误差分析 | 第24-33页 |
2.2.1 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2.2.2 数据处理 | 第27-30页 |
2.2.3 误差分析 | 第30-33页 |
2.3 PS-InSAR监测地表形变原理 | 第33-42页 |
2.3.1 永久性散射体方法 | 第34-35页 |
2.3.2 小基线集方法 | 第35-38页 |
2.3.3 点目标分析方法 | 第38页 |
2.3.4 StaMPS方法 | 第38-42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42-44页 |
第3章 朱仙庄矿区地表形变过程研究 | 第44-56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简介 | 第46-48页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6-47页 |
3.1.2 数据简介 | 第47-48页 |
3.2 形变监测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3.2.1 InSAR平均形变速率图 | 第48页 |
3.2.2 现场勘察结果及PS点时间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3.3 讨论 | 第49-52页 |
3.3.1 地面沉降与突水控制间的联系 | 第49-50页 |
3.3.2 地面形变机制 | 第50-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6页 |
第4章 合肥地区地表形变过程研究 | 第56-70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简介 | 第57-58页 |
4.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7-58页 |
4.1.2 数据简介 | 第58页 |
4.2 形变监测结果分析 | 第58-65页 |
4.2.1 InSAR平均形变速率图 | 第58-60页 |
4.2.2 断裂参数反演 | 第60-65页 |
4.3 讨论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5章 总结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附录A 地表形变模拟方法 | 第80-84页 |
A.1 基于含水层系统弹性响应的地表形变模拟 | 第80页 |
A.2 基于一维土壤固结理论的地表形变模拟 | 第80-84页 |
附录B 断裂参数反演方法 | 第84-86页 |
B.1 贝叶斯反演 | 第84-85页 |
B.2 协方差矩阵的估算 | 第85页 |
B.3 观测数据降采样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