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式光电编码器输出信号智能优化系统开发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课题的来源 | 第11页 |
| 1.2.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编码器基本概况 | 第12-15页 |
| 1.3.1 编码器的基本原理 | 第12-14页 |
| 1.3.2 编码器的分类 | 第14-15页 |
| 1.4 编码器输出信号智能优化技术的发展 | 第15-17页 |
| 1.4.1 编码器输出信号优化过程介绍 | 第15-16页 |
| 1.4.2 国内编码器输出信号优化技术现状 | 第16-17页 |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编码器输出信号智能优化平台搭建 | 第19-28页 |
| 2.1 信号智能优化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19-20页 |
| 2.2 信号智能优化平台的搭建 | 第20-24页 |
| 2.2.1 信号采集与处理的知识基础 | 第20-21页 |
| 2.2.2 信号智能优化系统设备的选择 | 第21-23页 |
| 2.2.3 系统的搭建 | 第23-24页 |
| 2.3 信号处理系统软件的开发 | 第24-27页 |
| 2.3.1 信号处理软件编写 | 第25页 |
| 2.3.2 信号处理软件功能 | 第25-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编码器信号的误差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 | 第28-48页 |
| 3.1 编码器信号的误差来源与产生原因 | 第28-37页 |
| 3.1.1 信号误差的来源 | 第28-31页 |
| 3.1.2 信号产生误差原因分析 | 第31-37页 |
| 3.2 编码器信号误差的处理 | 第37-39页 |
| 3.2.1 光栅加工误差的处理 | 第37页 |
| 3.2.2 光栅安装偏心误差的处理 | 第37-39页 |
| 3.3 编码器输出信号优化介绍 | 第39-40页 |
| 3.4 编码器输出信号优化方法研究 | 第40-47页 |
| 3.4.1 相位的优化 | 第40-43页 |
| 3.4.2 偏移量的优化 | 第43-45页 |
| 3.4.3 幅值的优化 | 第45-4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编码器输出信号智能优化软件开发 | 第48-57页 |
| 4.1 软件的设计内容和总体结构 | 第48-49页 |
| 4.1.1 软件的设计内容 | 第48-49页 |
| 4.1.2 软件的总体结构 | 第49页 |
| 4.2 软件的数据通信模块 | 第49-53页 |
| 4.2.1 TCP/IP通信 | 第49-50页 |
| 4.2.2 TCP/IP通信软件的实现 | 第50-53页 |
| 4.3 软件的调试和标定模块 | 第53-56页 |
| 4.3.1 参数的调试分析 | 第53-54页 |
| 4.3.2 软件的调试模块 | 第54页 |
| 4.3.3 软件的标定模块 | 第54-5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编码器输出信号自动调试实验 | 第57-62页 |
| 5.1 实验软硬件组成 | 第57-58页 |
| 5.2 实验验证 | 第58-61页 |
| 5.2.1 调试结果的验证 | 第58-60页 |
| 5.2.2 标定结果的验证 | 第60-61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