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两车碰撞事故中驾驶员动力学响应及其损伤风险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1.2 深入交通事故调查研究第11-12页
    1.3 车内乘员损伤评价方法第12-15页
        1.3.1 头部损伤标准第12-13页
        1.3.2 颈部伤害准则第13页
        1.3.3 胸部损伤评价标准第13-14页
        1.3.4 下肢损伤标准第14-15页
    1.4 本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2章 两车碰撞基本理论第17-28页
    2.1 车辆碰撞基本理论第17-22页
        2.1.1 车辆在坐标系里的转动第17-18页
        2.1.2 车辆运动方程第18-19页
        2.1.3 碰撞计算模型第19-20页
        2.1.4 主要输入参数与和输出参数第20-22页
    2.2 两车碰撞事故分析过程第22-27页
        2.2.1 两车事故碰撞前分析要点第22-23页
        2.2.2 两车事故碰撞时分析要点第23-24页
        2.2.3 两车事故碰撞后分析要点第24-26页
        2.2.4 两车事故物证及信息收集第26-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案例分析及PC-Crash事故重建第28-40页
    3.1 事故案例分析第28-34页
        3.1.1 事故描述第28-29页
        3.1.2 车损变形分析第29-31页
        3.1.3 车辆有效碰撞速度计算第31-33页
        3.1.4 伤情描述第33-34页
    3.2 PC-Crash事故重建第34-37页
        3.2.1 参数设定和调整第34页
        3.2.2 事故车辆的载入第34-35页
        3.2.3 车辆几何信息的调整第35-36页
        3.2.4 现场环境的构造第36-37页
        3.2.5 运动次序控制参数第37页
    3.3 PC-Crash结果分析第37-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驾驶员约束系统及损伤风险分析第40-52页
    4.1 事故车辆驾驶员约束系统模型的建立第40-46页
        4.1.1 车体模型第40-41页
        4.1.2 安全带模型的建立第41-42页
        4.1.3 安全气囊模型的建立第42-43页
        4.1.4 假人模型第43-44页
        4.1.5 模型的预模拟第44-45页
        4.1.6 模型加速度场的施加第45-46页
    4.2 损伤风险评价准则第46-47页
    4.3 损伤风险分析结果第47-50页
    4.4 损伤风险讨论第50-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驾驶员损伤重建的其他方法第52-63页
    5.1 基于PC-Crash与MADYMO耦合的乘员损伤重建方法第52-58页
        5.1.1 接口情况第53页
        5.1.2 车辆运动第53-54页
        5.1.3 假人第54-55页
        5.1.4 座椅第55-57页
        5.1.5 约束系统第57页
        5.1.6 内饰第57-58页
    5.2 处理第58页
    5.3 仿真模型及仿真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第58-61页
    5.4 局限性和未来发展第61-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总结和展望第63-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71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虚拟仪器的汽车电器子系统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某重型商用车车架耐久性分析及轻量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