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2. 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的含义 | 第12页 |
3.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 | 第12-14页 |
4.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14页 |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16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和谐社会的质、量、度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 第16-28页 |
(一) 和谐社会的内涵 | 第16页 |
1. 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 | 第16页 |
2. 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 第16页 |
3.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第16页 |
(二) 和谐社会的质、量、度的内涵及衡量标准 | 第16-26页 |
1. 和谐社会的质 | 第16-17页 |
2. 和谐社会的量 | 第17-19页 |
3. 和谐社会的度 | 第19-20页 |
4. 和谐社会的质、量、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20-22页 |
5. “质、量、度”的衡量标准 | 第22-26页 |
(三) 构建质、量、度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 第26-28页 |
二、 河北构建质、量、度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 | 第28-42页 |
(一) 河北构建质、量、度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现实条件分析 | 第28-31页 |
1. 自然条件分析 | 第28-29页 |
2. 社会资源分析 | 第29页 |
3. 经济状况分析 | 第29-30页 |
4. 文化背景分析 | 第30-31页 |
5. 政治背景分析 | 第31页 |
(二) 河北构建质、量、度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 第31-34页 |
1. 优质原则 | 第31-33页 |
2. 增量原则 | 第33页 |
3. 适度原则 | 第33-34页 |
(三) 河北构建质、量、度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 | 第34-42页 |
1. 经济发展目标 | 第34-36页 |
2. 社会发展目标 | 第36-38页 |
3. 环境发展目标 | 第38页 |
4. 人的发展目标 | 第38-39页 |
5. 政治发展目标 | 第39-40页 |
6.文化发展目标 | 第40-42页 |
三、 当前河北和谐社会构建中存在问题的质、量、度解析 | 第42-53页 |
(一) 河北和谐社会构建中存在的质的问题 | 第42-45页 |
1. 经济发展质量偏低 | 第42-44页 |
2. 政治文明程度不高 | 第44-45页 |
3. 社会矛盾依然存在 | 第45页 |
(二) 河北和谐社会构建中存在的量的问题 | 第45-50页 |
1. 经济竞争实力较弱 | 第45-49页 |
2. 社会公共投入偏少 | 第49页 |
3.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第49-50页 |
4.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 第50页 |
(三) 河北和谐社会构建中存在的度的问题 | 第50-53页 |
1. 经济建设的“虚高”与发展潜力的“不充分释放” | 第50页 |
2. 资源利用的“过度”与环境保护的“不及” | 第50-51页 |
3. 娱乐文化的“追捧”与主流文化的“无奈” | 第51页 |
4. 经济增长速度与社会投入的“不匹配” | 第51-53页 |
四、 河北构建质、量、度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路径 | 第53-63页 |
(一) 提高质 | 第53-57页 |
1.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 第53页 |
2. 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 第53-54页 |
3. 强化政治文明建设 | 第54-55页 |
4. 推动燕赵文化建设 | 第55-56页 |
5. 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 第56-57页 |
(二) 增长量 | 第57-59页 |
1. 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 | 第57-58页 |
2. 加大公共设施建设 | 第58页 |
3.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 第58-59页 |
(三) 把握度 | 第59-63页 |
1. 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 | 第59-61页 |
2. 统筹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 | 第61-62页 |
3. 充分认识人民民主的重要性,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