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1.1 全变态昆虫幼虫的重要意义 | 第15-16页 |
1.2 昆虫幼虫的类型与形态多样性 | 第16-19页 |
1.3 全变态类各类群的幼虫形态特点 | 第19-25页 |
1.3.1 鞘翅目幼虫形态特征 | 第19-20页 |
1.3.2 脉翅目幼虫形态特征 | 第20-21页 |
1.3.3 广翅目幼虫形态特征 | 第21页 |
1.3.4 蛇蛉目幼虫形态特征 | 第21页 |
1.3.5 捻翅目幼虫形态特征 | 第21-22页 |
1.3.6 鳞翅目幼虫形态特征 | 第22页 |
1.3.7 毛翅目幼虫形态特征 | 第22-23页 |
1.3.8 膜翅目幼虫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1.3.9 双翅目幼虫形态特征 | 第24页 |
1.3.10 蚤目幼虫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1.4 长翅目昆虫形态学和生物学多样性 | 第25-27页 |
1.5 长翅目幼虫形态和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5.1 小蝎蛉科 | 第27页 |
1.5.2 雪蝎蛉科 | 第27-28页 |
1.5.3 蚊蝎蛉科 | 第28页 |
1.5.4 拟蝎蛉科 | 第28-29页 |
1.5.5 异蝎蛉科和无翅蝎蛉科 | 第29页 |
1.5.6 蝎蛉科 | 第29-30页 |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长翅目幼虫口器与取食方式 | 第31-44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2.2.1 昆虫标本的采集 | 第32页 |
2.2.2 幼虫的饲养 | 第32页 |
2.2.3 取食行为观察 | 第32页 |
2.2.4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2.3.1 幼虫食性 | 第33页 |
2.3.2 口器整体形态 | 第33-36页 |
2.3.3 扁蚊蝎蛉口器 | 第36-39页 |
2.3.4 刘氏蝎蛉幼虫口器 | 第39-41页 |
2.3.5 宽甸拟蝎蛉幼虫口器 | 第41页 |
2.4 讨论 | 第41-44页 |
2.4.1 上颚与食性的关系 | 第41页 |
2.4.2 感器及其形态适应 | 第41-43页 |
2.4.3 长翅目幼虫食性的多样性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蝎蛉科幼虫生境分化与生态适应 | 第44-55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3.2.2 野外观察 | 第45页 |
3.2.3 生境偏好试验 | 第45页 |
3.2.4 昼夜节律试验 | 第45-46页 |
3.2.5 趋光性试验 | 第46页 |
3.2.6 形态观察 | 第46-4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3.3.1 幼虫的生境偏好 | 第47-48页 |
3.3.2 幼虫的形态适应 | 第48-52页 |
3.4 讨论 | 第52-55页 |
第四章 长翅目幼虫形态多样性 | 第55-173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55页 |
4.2.2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55页 |
4.2.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55-57页 |
4.3 幼虫形态特征 | 第57-171页 |
4.3.1 蚊蝎蛉科幼虫形态 | 第57-67页 |
4.3.1.1 扁蚊蝎蛉Bittacus planus Cheng, 1949 | 第57-61页 |
4.3.1.2 四边蚊蝎蛉B. trapezoideus Huang & Hua, 2005 | 第61-67页 |
4.3.2 拟蝎蛉科幼虫形态 | 第67-71页 |
4.3.2.1 宽甸拟蝎蛉Panorpodes kuandianensis Zhong et al., 2011 | 第67-71页 |
4.3.3 蝎蛉科幼虫形态 | 第71-171页 |
4.3.3.1 长瓣叉蝎蛉Furcatopanorpa longihypovalva (Hua & Cai, 2009) | 第71-74页 |
4.3.3.2 路氏新蝎蛉Neopanorpa lui Chou & Ran in Chou et al., 1981 | 第74-78页 |
4.3.3.3 河南新蝎蛉N. longiprocessa Hua & Chou, 1997 | 第78-81页 |
4.3.3.4 黎坪新蝎蛉N. lipingensis Cai & Hua, 2009 | 第81-84页 |
4.3.3.5 尼尔森新蝎蛉N. nielseni Byers, 1965 | 第84-87页 |
4.3.3.6 临沧新蝎蛉Neopanorpa sp1 | 第87-90页 |
4.3.3.7 晦斑新蝎蛉Neopanorpa sp2 | 第90-93页 |
4.3.3.8 尖翅单角蝎蛉Cerapanorpa acutipennis (Hua, 1998) | 第93-96页 |
4.3.3.9 任氏单角蝎蛉C. reni (Chou in Chou et al., 1981) | 第96-99页 |
4.3.3.10 太白单角蝎蛉C. obtusa (Cheng, 1949) | 第99-102页 |
4.3.3.11 拟华山单角蝎蛉C. dubia (Chou & Wang in Chou et al., 1981) | 第102-105页 |
4.3.3.12 短角单角蝎蛉C. brevicornis (Hua & Li in Li et al., 2007) | 第105-108页 |
4.3.3.13 拜尔斯单角蝎蛉C. byersi (Hua & Huang in Li et al., 2007) | 第108-111页 |
4.3.3.14 南五台单角蝎蛉C. nanwutaina (Chou in Chou et al., 1981) | 第111-114页 |
4.3.3.15 六盘山单角蝎蛉C. liupanshana Gao et al., 2016 | 第114-117页 |
4.3.3.16 壮突单角蝎蛉C. protrudens Gao et al., 2016 | 第117-120页 |
4.3.3.17 弯曲单角蝎蛉C. sinuata Gao et al., 2016 | 第120-123页 |
4.3.3.18 染翅华蝎蛉Sinopanorpa tincta (Navás 1931) | 第123-126页 |
4.3.3.19 南宫山华蝎蛉S. nangongshana Cai & Hua in Cai et al., 2009 | 第126-129页 |
4.3.3.20 大双角蝎蛉Dicerapanorpa magna (Chou in Chou et al., 1981) | 第129-132页 |
4.3.3.21 化龙山双角蝎蛉Dicerapanorpa sp | 第132-135页 |
4.3.3.22 六刺蝎蛉Panorpa sexspinosa Cheng, 1949 | 第135-138页 |
4.3.3.23 秦岭蝎蛉P. qinlingensis Chou & Ran in Chou et al., 1981 | 第138-141页 |
4.3.3.24 弯曲蝎蛉P. curva Carpenter, 1938 | 第141-144页 |
4.3.3.25 淡黄蝎蛉P. fulvalstra Chou in Chou et al., 1981 | 第144-147页 |
4.3.3.26 郑氏蝎蛉P. chengi Chou in Chou et al., 1981 | 第147-150页 |
4.3.3.27 淡色蝎蛉P. decolorata Chou & Wang in Chou et al., 1981 | 第150-153页 |
4.3.3.28 双带蝎蛉P. bifasciata Chou & Wang in Chou et al., 1981 | 第153-156页 |
4.3.3.29 长白山蝎蛉P. changbaishana Hua, 1998 | 第156-159页 |
4.3.3.30 长蝎蛉P. macrostyla Hua, 1998 | 第159-162页 |
4.3.3.31 刘氏蝎蛉P. liui Hua, 1997 | 第162-165页 |
4.3.3.32 吉林蝎蛉P. jilinensis Zhou, 2000 | 第165-168页 |
4.3.3.33 白背蝎蛉Panorpa sp | 第168-171页 |
4.4 蝎蛉科幼虫分属检索表 | 第171页 |
4.5 讨论 | 第171-173页 |
第五章 基于幼虫形态特征的蝎蛉科系统发育分析 | 第173-185页 |
5.1 引言 | 第173-17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74-175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174页 |
5.2.2 标本的形态学观察 | 第174页 |
5.2.3 系统发育分析软件与方法 | 第174-175页 |
5.3 幼虫形态特征 | 第175-181页 |
5.3.1 幼虫头部特征 | 第175页 |
5.3.2 幼虫体节特征 | 第175-177页 |
5.3.3 幼虫毛序特征 | 第177-181页 |
5.4 系统发育分析与讨论 | 第181-18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85-191页 |
6.1 结论 | 第185-18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86页 |
6.3 讨论 | 第186-190页 |
6.3.1 蚊蝎蛉科幼虫 | 第187页 |
6.3.2 拟蝎蛉科幼虫 | 第187-188页 |
6.3.3 蝎蛉科幼虫 | 第188-190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190-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9页 |
致谢 | 第209-211页 |
基金支持 | 第211-212页 |
作者简介 | 第212-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