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三角褐指藻对不同浓度CO2的生理响应及其固碳机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写表第9-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47页
    1.1 硅藻概述第13-18页
        1.1.1 硅藻的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第13-14页
        1.1.2 硅藻代表性物种—三角褐指藻第14-18页
    1.2 微藻产油概述第18-35页
        1.2.1 产油微藻的筛选方法第18-26页
        1.2.2 微藻油脂的生物合成过程第26-29页
        1.2.3 影响微藻油脂合成的因素第29-35页
    1.3 真核微藻中心碳代谢第35-40页
        1.3.1 中心碳代谢网络的组成第35-39页
        1.3.2 中心碳代谢网络对不同培养条件的响应第39-40页
    1.4 微藻光合固碳方式第40-45页
        1.4.1 微藻CO_2浓缩机制(CCM)第40-42页
        1.4.2 硅藻CCMs及C_4光合固碳机制假说第42-45页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45-47页
        1.5.1 研究内容第45-46页
        1.5.2 技术路线第46-47页
第二章 快速检测三角褐指藻胞内中性脂含量方法的建立第47-61页
    引言第47-4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8-50页
        2.2.1 藻种与培养方法第48页
        2.2.2 Nile Red和BODIPY 505/515染色预试验第48页
        2.2.3 Nile Red染色条件优化第48-49页
        2.2.4 BODIPY 505/515染色条件优化第49页
        2.2.5 正常及缺氮培养藻细胞生长速度和中性脂相对荧光值测定第49-50页
        2.2.6 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TLC/FID)测定中性脂含量第50页
        2.2.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与拍照第50页
        2.2.8 数据分析第50页
    2.2 结果第50-58页
        2.2.1 Nile red和BODIPY 505/515染色方法优化第50-52页
        2.2.2 生长速度测定第52-53页
        2.2.3 Nile red和BODIPY 505/515染色法测定中性脂相对荧光值第53-56页
        2.2.4 中性脂含量测定第56-57页
        2.2.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第57-58页
    2.3 讨论第58-61页
        2.3.1 细胞壁结构和组成影响染料通透性第58-59页
        2.3.2 三角褐指藻Nile red与BODIPY 505/515染色方法的建立第59页
        2.3.3 Nile red与BODIPY 505/515染色方法比较第59-61页
第三章 磷酸戊糖途经参与三角褐指藻对高浓度CO_2的响应第61-87页
    引言第61-6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2-70页
        3.1.1 藻种培养第62页
        3.1.2 CO_2通气培养第62-63页
        3.1.3 生长及光合活性测定第63页
        3.1.4 中性脂及总脂含量测定第63页
        3.1.5 酶活测定第63-65页
        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65-67页
        3.1.7 色素提取及检测第67页
        3.1.8 淀粉含量测定第67-69页
        3.1.9 水溶性蛋白质提取第69页
        3.1.10 蛋白定量第69-70页
        3.1.11 数据分析第70页
    3.2 结果第70-83页
        3.2.1 生长速度、光合活性以及pH在不同CO_2浓度下的变化第70-73页
        3.2.2 不同CO_2浓度培养下三角褐指藻中性脂及油脂的变化第73-76页
        3.2.3 不同CO_2浓度下胞内含物的变化第76-77页
        3.2.4 卡尔文循环对不同浓度CO_2的响应第77-80页
        3.2.5 磷酸戊糖途径对不同浓度CO_2的响应第80-81页
        3.2.6 三羧酸循环在不同浓度CO_2下的变化第81-82页
        3.2.7 淀粉含量在不同CO_2浓度下的变化第82-83页
    3.3 讨论第83-87页
        3.3.1 三角褐指藻光合作用应对不同浓度CO_2的方式第83-84页
        3.3.2 High-CO_2对胞内C/N比率的影响第84页
        3.3.3 三角褐指藻应对不同浓度CO_2时淀粉代谢的情况第84-85页
        3.3.4 氧化型磷酸戊糖途径参与三角褐指藻对不同浓度CO_2的响应第85-87页
第四章 不同浓度CO_2培养下三角褐指藻光合固碳方式的变化第87-99页
    引言第87-8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8-91页
        4.1.1 藻体培养第88页
        4.1.2 CO_2通气培养第88页
        4.1.3 生长速度及光合活性测定第88页
        4.1.4 酶活测定第88-90页
        4.1.5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90-91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91-99页
        4.2.1 生长速度及光合活性的变化第91-92页
        4.2.2 不同浓度CO_2培养下C_4途径相关酶的酶活变化第92-96页
        4.2.3 C_4途径相关酶在mRNA水平表达的差异第96-99页
结论第99-100页
论文的后续研究工作与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25页
作者简历第125-126页
已发表或完成的论文目录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太平洋深海海绵动物分类学及其相关种属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初步研究
下一篇:蝎蛉科幼虫比较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分析(昆虫纲:长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