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生物矿化 | 第14-26页 |
1.2.1 天然生物矿物 | 第14-18页 |
1.2.1.1 钙化矿物 | 第15-16页 |
1.2.1.2 非钙化矿物 | 第16-18页 |
1.2.2 仿生矿化 | 第18-21页 |
1.2.2.1 模板作用 | 第18-20页 |
1.2.2.2 有限反应空间作用 | 第20页 |
1.2.2.3 非经典结晶 | 第20-21页 |
1.2.2.4 电场、磁场下的结晶过程 | 第21页 |
1.2.3 仿生矿化用于生命体的改造 | 第21-26页 |
1.2.3.1 细胞的仿生矿化 | 第22-24页 |
1.2.3.2 病毒的仿生矿化 | 第24-26页 |
1.3 蛋白质 | 第26-40页 |
1.3.1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第26-30页 |
1.3.1.1 蛋白质的结构 | 第26-29页 |
1.3.1.2 蛋白质的功能 | 第29-30页 |
1.3.1.3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第30页 |
1.3.2 蛋白质的应用 | 第30-32页 |
1.3.3 蛋白质的稳定性及提高策略 | 第32-40页 |
1.3.3.1 蛋白质的稳定性 | 第32-33页 |
1.3.3.2 提高蛋白质稳定性的现有策略 | 第33-40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目标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磷酸钙矿化提商蛋白质热稳定性 | 第42-58页 |
2.1 前言 | 第42-4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2.2.2 蛋白质的原位矿化 | 第44页 |
2.2.3 金纳米颗粒标记蛋白 | 第44页 |
2.2.4 矿化蛋白的表征 | 第44-45页 |
2.2.5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第45页 |
2.2.6 溶菌酶活性测定 | 第45页 |
2.2.7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45页 |
2.2.8 蛋白质的结构稳定性研究 | 第45-46页 |
2.2.9 蛋白质的氢键交换研究 | 第46页 |
2.2.10 无定形磷酸钙中结构水的研究 | 第46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7页 |
2.3.1 蛋白质的原位矿化 | 第46-49页 |
2.3.2 矿化蛋白的热稳定性 | 第49页 |
2.3.3 不同矿化方法对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4 矿化蛋白的结构稳定性 | 第50-52页 |
2.3.5 无定形相的重要性 | 第52-54页 |
2.3.6 无定形相中结构水的作用 | 第54-5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仿生硅矿化提商蛋白质稳定性 | 第58-73页 |
3.1 前言 | 第58-6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3.2.2 Fe_3O_4@C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60页 |
3.2.3 蛋白质的化学修饰 | 第60-61页 |
3.2.4 蛋白质的原位硅矿化 | 第61页 |
3.2.5 酶活性测试 | 第61页 |
3.2.6 蛋白质的温度适用范围 | 第61-62页 |
3.2.7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 | 第62页 |
3.2.8 蛋白质的有机溶剂耐受力 | 第62页 |
3.2.9 样品表征 | 第6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2页 |
3.3.1 蛋白质的原位硅矿化策略 | 第62-63页 |
3.3.2 Fe_3O_4@C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63-64页 |
3.3.3 蛋白质的PEI修饰及吸附 | 第64-66页 |
3.3.4 蛋白质的原位硅矿化 | 第66-68页 |
3.3.5 蛋白质的矿化率 | 第68-69页 |
3.3.6 矿化GOD的稳定性研究 | 第69-70页 |
3.3.7 矿化HRP的稳定性研究 | 第70-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四氧化三铁-矿化蛋白纳米复合物用于葡萄糖检测 | 第73-87页 |
4.1 前言 | 第73-7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4-7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4.2.2 Fe_3O_4@C-GOD-SiO_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75页 |
4.2.3 Fe_3O_4@C纳米颗粒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75页 |
4.2.4 Fe_3O_4@C纳米颗粒测定过氧化氢条件优化 | 第75页 |
4.2.5 Fe_3O_4@C纳米颗粒在不同pH下的溶解度 | 第75-76页 |
4.2.6 矿化葡萄糖氧化酶在不同pH下的稳定性 | 第76页 |
4.2.7 Fe_3O_4@C-GOD-SiO_2纳米复合物检测葡萄糖 | 第76页 |
4.2.8 底物专一性研究 | 第76页 |
4.2.9 可循环性研究 | 第76-7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4.3.1 Fe_3O_4@C纳米颗粒的类过氧化物酶性质 | 第77页 |
4.3.2 Fe_3O_4@C纳米颗粒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条件优化 | 第77-79页 |
4.3.3 Fe_3O_4@C纳米颗粒用于过氧化氢的检测 | 第79-80页 |
4.3.4 Fe_3O_4@C纳米颗粒的类酶静态动力学研究 | 第80-81页 |
4.3.5 矿化葡萄糖氧化酶在不同pH下的相对活性 | 第81-82页 |
4.3.6 Fe_3O_4@C-GOD-SiO_2纳米复合物用于葡萄糖检测 | 第82-83页 |
4.3.7 底物专一性 | 第83-84页 |
4.3.8 可循环性 | 第84-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13页 |
附录 缩略词表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