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逆转录病毒概览 | 第16-17页 |
1.2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结构 | 第17页 |
1.3 逆转录酶简介 | 第17-18页 |
1.4 逆转录酶的高错误率 | 第18-19页 |
1.5 逆转录病毒的复制过程/逆转录过程中的链转移 | 第19-21页 |
1.6 病毒逆转录过程中的链转移模型 | 第21-24页 |
1.7 链转移发生条件的研究 | 第24-28页 |
1.8 影响链转移因素 | 第28-29页 |
1.9 链转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10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 第32-40页 |
2.1 材料 | 第32-33页 |
2.1.1 常用化学药品 | 第32页 |
2.1.2 载体及细胞 | 第32页 |
2.1.3 其它试剂 | 第32-33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3-40页 |
2.3.1 HIV-2 模板和HAV模板质粒的构建 | 第33-34页 |
2.3.2 体外转录模板的制备 | 第34页 |
2.3.3 RNA模板的制备 | 第34-36页 |
2.3.3.1 体外转录 | 第34-35页 |
2.3.3.2 RNA纯化 | 第35-36页 |
2.3.4 逆转录反应 | 第36-37页 |
2.3.4.1 MLV逆转录酶的逆转录反应 | 第36-37页 |
2.3.4.2 HIV-1 和HIV-2 逆转录酶的逆转录反应 | 第37页 |
2.3.4.3 cDNA的鉴定(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PCR鉴定) | 第37页 |
2.3.5 单链cDNA与平端载体直接连接 | 第37-38页 |
2.3.6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8页 |
2.3.7 质粒的提取和鉴定 | 第38页 |
2.3.8 插入片段的序列比对分析 | 第38-39页 |
2.3.9 RNA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逆转录酶异常链转移特性的鉴定 | 第40-68页 |
3.1 结果 | 第40-65页 |
3.1.1 体外转录制备RNA | 第40-41页 |
3.1.2 逆转录反应和cDNA的鉴定 | 第41-42页 |
3.1.3 HIV-1 逆转录过程中异常链转移频率的鉴定 | 第42-45页 |
3.1.4 高频率异常链转移的发生与逆转录酶、引物和模板的相关性 | 第45-50页 |
3.1.5 逆转录过程中的异常链转移 | 第50-54页 |
3.1.5.1 单次异常链转移 | 第50-52页 |
3.1.5.2 连续两次异常链转移 | 第52-53页 |
3.1.5.3 连续三次异常链转移 | 第53-54页 |
3.1.6 RNA→cDNA为异常链转移的主要类型 | 第54-55页 |
3.1.7 异常链转移对“同源碱基”的依赖性 | 第55-56页 |
3.1.8 突变可增加异常链转移反应 | 第56-57页 |
3.1.9“强力终止”导致异常链转移 | 第57-59页 |
3.1.10 cDNA片段终止的偏好碱基和位点 | 第59-60页 |
3.1.11 RNA二级结构对异常链转移的影响 | 第60-65页 |
3.2 讨论 | 第65-67页 |
3.3 结论 | 第67-68页 |
第四章 逆转录酶通过无引物随机起始机制来引发逆转录过程 | 第68-78页 |
4.1 结果 | 第68-76页 |
4.1.1 HIV-1,HIV-2 和MLV来源的逆转录酶均可引发随机起始 | 第68-69页 |
4.1.2 随机起始发生概率 | 第69-70页 |
4.1.3 随机起始位点在模板上的随机性 | 第70-72页 |
4.1.4 随机起始模式 | 第72-73页 |
4.1.5 随机起始无二级结构特异性 | 第73-76页 |
4.1.6 随机起始位点的碱基嗜性 | 第76页 |
4.2 讨论 | 第76-77页 |
4.3 结论 | 第77-78页 |
第五章 逆转录酶的突变率 | 第78-84页 |
5.1 结果 | 第78-81页 |
5.1.1 逆转录酶使用不同模板进行逆转录的突变频率 | 第78-79页 |
5.1.2 不同来源逆转录酶的突变频率 | 第79-80页 |
5.1.3 不同逆转录酶对突变碱基的嗜性 | 第80-81页 |
5.2 讨论 | 第81-83页 |
5.3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8页 |
附录 | 第98-130页 |
作者简历及成果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