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人才集聚效应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人才及人才集聚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2.1.1 人才的概念及界定 | 第15-16页 |
2.1.2 人才集聚概念及现象 | 第16-17页 |
2.2 人才集聚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第17页 |
2.2.2“推——拉”理论 | 第17-18页 |
2.2.3 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竞争理论 | 第18-19页 |
2.2.4 经济集聚与产业集聚理论 | 第19页 |
2.3 国内外人才集聚相关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3.1 关于人才集聚动因的研究 | 第19-20页 |
2.3.2 关于人才集聚效应的研究 | 第20-21页 |
2.3.3 关于人才集聚效应评价的研究 | 第21页 |
2.3.4 关于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关系的研究 | 第21-22页 |
2.3.5 关于区域环境与人才集聚关系的研究 | 第22页 |
2.4 文献研究评述 | 第22-25页 |
第3章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背景分析 | 第25-37页 |
3.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 | 第25-27页 |
3.1.1 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发起阶段 | 第25页 |
3.1.2 京津冀合作达成共识全面启动 | 第25-26页 |
3.1.3 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初步编制 | 第26页 |
3.1.4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加速落实 | 第26-27页 |
3.2 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及前景 | 第27-33页 |
3.2.1 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现状 | 第27-29页 |
3.2.2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现状 | 第29-30页 |
3.2.3 京津冀三地科技竞争力现状 | 第30-31页 |
3.2.4 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景规划 | 第31-33页 |
3.3 京津冀区域人才发展情况分析 | 第33-35页 |
3.3.1 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发展历程 | 第33页 |
3.3.2 京津冀三地人才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3.4 京津冀区域发展现状总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效应评价分析 | 第37-59页 |
4.1 人才集聚效应系统模型及状态 | 第37-39页 |
4.2 因子分析处理 | 第39-48页 |
4.3 京津冀人才集聚效应纵向比较评价 | 第48-52页 |
4.4 京津冀人才集聚效应横向比较评价 | 第52-56页 |
4.5 实证分析总结 | 第56-59页 |
第5章 对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9-67页 |
5.1 促进京津冀人才集聚发展机制策略 | 第59-63页 |
5.1.1 探索灵活的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模式 | 第59-60页 |
5.1.2 构建京津冀人才顶层对话的会晤机制 | 第60-61页 |
5.1.3 形成柔性人才引进和流转的共享机制 | 第61-62页 |
5.1.4 完善现代化人才管理与评价的服务机制 | 第62页 |
5.1.5 构建产业转移与财政扶持的联动机制 | 第62-63页 |
5.2 构建京津冀人才集聚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 第63-67页 |
5.2.1 法律保障 | 第63-64页 |
5.2.2 政策保障 | 第64页 |
5.2.3 资源保障 | 第64-65页 |
5.2.4 环境保障 | 第65-67页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不足 | 第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