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作为催化剂光电催化技术原理 | 第10-14页 |
1.1.1 二氧化钛光催化原理 | 第10-12页 |
1.1.2 二氧化钛作催化剂光电催化降解原理 | 第12-13页 |
1.1.3 二氧化钛光电催化降解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2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二氧化钛的性质及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合成 | 第14-15页 |
1.2.2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修饰与改性 | 第15-17页 |
1.3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实际应用 | 第17-18页 |
1.3.1 光电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 | 第17页 |
1.3.2 光电催化制氢 | 第17页 |
1.3.3 其他方面应用 | 第17-18页 |
1.4 论文构思及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研究总工作量 | 第19-20页 |
第2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及二氧化铈纳米颗粒共修饰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光电降解四溴双酚A | 第20-34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0-22页 |
2.1.1 试剂和仪器 | 第20-21页 |
2.1.2 RGO-CeO_2-TNAs制备及表征 | 第21页 |
2.1.3 光电催化实验 | 第21-22页 |
2.1.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 | 第2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2-33页 |
2.2.1 材料表征结果 | 第22-24页 |
2.2.2 降解条件的优化 | 第24-31页 |
2.2.5 重复性试验 | 第31页 |
2.2.6 RGO-CeO_2-TNAs光电催化降解TBBPA的降解机理 | 第31-33页 |
2.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纳米Cu_2O颗粒和还原氧化石墨烯共同修饰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光电降解四溴双酚A | 第34-49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3.1.1 试剂和仪器 | 第34页 |
3.1.2 RGO-Cu_2O-TNAs制备及表征 | 第34-35页 |
3.1.3 光电催化实验 | 第35页 |
3.1.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 | 第35页 |
3.1.5 降解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6-48页 |
3.2.1 材料表征结果 | 第36-38页 |
3.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8-44页 |
3.2.3 光催化、电催化、光电催化TBBPA的速率对比 | 第44-45页 |
3.2.4 RGO-Cu_2O-TNAs光电催化降解TBBPA的机理及降解途径 | 第45-48页 |
3.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Cr离子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负载还原氧化石墨烯光电催化降解四溴双酚A | 第49-61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4.1.1 仪器和试剂 | 第49页 |
4.1.2 RGO-Cu_2O-TNAs制备及表征 | 第49-50页 |
4.1.3 光电流测试 | 第50页 |
4.1.4 光电催化实验 | 第50页 |
4.1.5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 | 第5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4.2.1 材料表征结果 | 第50-52页 |
4.2.2 光电流测试结果 | 第52-53页 |
4.2.3 降解条件优化 | 第53-60页 |
4.3 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Fenton-EDTA体系协同还原氧化石墨烯及二氧化铈纳米颗粒修饰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光电催化降解双酚A | 第61-78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5.1.1 试剂和仪器 | 第61页 |
5.1.2 RGO-CeO_2-TNAs制备及表征 | 第61-62页 |
5.1.3 光电催化实验 | 第62页 |
5.1.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 | 第62-6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7页 |
5.2.1 材料表征结果 | 第63-65页 |
5.2.2 BPA光电催化降解条件优化 | 第65-75页 |
5.2.3 Fenton体系协同RGO-CeO_2-TNAs光电催化降解BPA的稳定性 | 第75页 |
5.2.4 降解机理的研究 | 第75-77页 |
5.3 小结 | 第77-7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