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1.1.1 生态超载已不容忽视 | 第8页 |
1.1.2 生态环境承载力制约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 第8-9页 |
1.1.3 大庆市现行规划编制内容对环境保护的弱控制性与局限性 | 第9页 |
1.1.4 城市生态分析与评价对城镇化建设的预警性 | 第9页 |
1.1.5 大庆城镇化建设的切实需求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2-26页 |
2.1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 | 第12-17页 |
2.1.1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12页 |
2.1.2 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及其均衡化处理 | 第12-14页 |
2.1.3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2.1.4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 第15页 |
2.1.5 生态足迹原理的应用综述 | 第15-16页 |
2.1.6 对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简单评价 | 第16-17页 |
2.2 城镇化理论研究 | 第17-20页 |
2.2.1 城镇的产生与作用 | 第17页 |
2.2.2 城镇化的概念、理解与表现特征 | 第17-19页 |
2.2.3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2.2.4 石油城市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总结 | 第19-20页 |
2.3 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 | 第20-23页 |
2.3.1 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 第20-21页 |
2.3.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21页 |
2.3.3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与内容 | 第21页 |
2.3.4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认识误区 | 第21-23页 |
2.4 生态足迹分析在新型城镇化中运用的目标与思路 | 第23-26页 |
2.4.1 生态足迹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运用的目标 | 第23页 |
2.4.2 生态足迹分析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运用的思路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大庆市城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研究 | 第26-38页 |
3.1 大庆市城镇化发展历史研究 | 第26-30页 |
3.1.1 矿区建设阶段(1960-1977 年) | 第27页 |
3.1.2 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1 年) | 第27-28页 |
3.1.3 平稳发展阶段(1992 年至今) | 第28-29页 |
3.1.4 城镇化发展历史小结 | 第29-30页 |
3.2 大庆市城镇化现状分析 | 第30-35页 |
3.2.1 城镇化水平分析 | 第30-31页 |
3.2.2 大庆市城镇化发展速度分析 | 第31-32页 |
3.2.3 大庆市人口发展分析 | 第32-34页 |
3.2.4 大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分析 | 第34-35页 |
3.2.5 大庆市区位条件分析 | 第35页 |
3.3 大庆市城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小结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大庆市生态足迹分析 | 第38-57页 |
4.1 大庆市 2007-2012 年生态足迹计算 | 第38-43页 |
4.1.1 大庆市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 | 第38-41页 |
4.1.2 大庆市 2007-2012 年生态足迹计算 | 第41-43页 |
4.2 大庆市生态足迹分析 | 第43-50页 |
4.2.1 大庆市 2007-2012 年生态足迹总量分析 | 第43-45页 |
4.2.2 大庆市耕地生态足迹分析 | 第45-46页 |
4.2.3 大庆市牧草地生态足迹分析 | 第46-47页 |
4.2.4 大庆市林地生态足迹分析 | 第47-48页 |
4.2.5 大庆市水域生态足迹分析 | 第48页 |
4.2.6 大庆市建筑用地足迹分析 | 第48-49页 |
4.2.7 大庆市能源足迹分析 | 第49-50页 |
4.3 生态足迹评价小结 | 第50-54页 |
4.3.1 大庆市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 第50-52页 |
4.3.2 大庆市人口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 第52页 |
4.3.3 大庆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 第52-54页 |
4.4 大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A 大庆市 2007-2012 年生态足迹统计表 | 第61-67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