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本文框架 | 第19-21页 |
2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的理论概述 | 第21-28页 |
2.1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的内涵 | 第21-22页 |
2.1.1 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 | 第21-22页 |
2.1.2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的含义 | 第22页 |
2.2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的特点 | 第22-24页 |
2.2.1 审计内容的特点 | 第23页 |
2.2.2 组织形式的特点 | 第23-24页 |
2.3 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3.1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24-25页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6页 |
2.3.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2.3.4 资源配置有效理论 | 第27-28页 |
3 N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3.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 第28-29页 |
3.1.1 审计目标的制定情况 | 第28-29页 |
3.1.2 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 第29页 |
3.1.3 后续监督情况 | 第29页 |
3.2 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3.2.1 绩效评价标准模糊 | 第30页 |
3.2.2 审计人员难以胜任工作 | 第30-31页 |
3.2.3 保障对象的资格审计不够到位 | 第31页 |
3.2.4 审计结果价值不高 | 第31-32页 |
3.2.5 审计处理处罚无法可依 | 第32-33页 |
3.2.6 审计问题屡查屡犯 | 第33-34页 |
4 N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1页 |
4.1 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 第34-35页 |
4.1.1 难以建立完统一的评价标准 | 第34-35页 |
4.1.2 对于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 | 第35页 |
4.2 审计队伍综合素质不足以应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需要 | 第35-37页 |
4.2.1 审计人才结构单一 | 第35-36页 |
4.2.2 审计人员思想观念落后 | 第36页 |
4.2.3 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未能与时俱进 | 第36-37页 |
4.3 保障对象的资格有关信息难以取得 | 第37-38页 |
4.3.1 数据信息电子化程度不足 | 第37页 |
4.3.2 各部门之间未实现数据共享 | 第37-38页 |
4.4 结果导向型审计模式的限制 | 第38页 |
4.4.1 事后审计的形式限制 | 第38页 |
4.4.2 查错防弊的重点的限制 | 第38页 |
4.5 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制度不完善 | 第38-39页 |
4.5.1 绩效审计立法缺失 | 第38-39页 |
4.5.2 保障性住房有关法规过于笼统 | 第39页 |
4.5.3 地方政府对于保障对象的标准界定不明晰 | 第39页 |
4.6 审计整改监管体制不完善 | 第39-41页 |
4.6.1 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 第39-40页 |
4.6.2 审计整改制度不完善 | 第40-41页 |
5 完善N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问题的对策 | 第41-48页 |
5.1 构建保障性住房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 第41-42页 |
5.1.1 参考以往的审计结果,制定具有指导性的评价标准 | 第41-42页 |
5.1.2 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建立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页 |
5.2 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 | 第42-43页 |
5.2.1 建立审计人才专家库 | 第42-43页 |
5.2.2 向审计人员灌输正确先进的审计理念 | 第43页 |
5.2.3 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 | 第43页 |
5.3 加强保障性住房系统信息建设 | 第43-44页 |
5.3.1 加强基础信息电子化程度 | 第43-44页 |
5.3.2 联合各相关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 第44页 |
5.4 转变绩效审计模式 | 第44-45页 |
5.4.1 加大事中、事前绩效审计安排力度 | 第44页 |
5.4.2 推行过程导向型审计模式 | 第44-45页 |
5.5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 第45-46页 |
5.5.1 尽快建立起一套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法律体系 | 第45-46页 |
5.5.2 完善保障性住房各项法规的实施细则 | 第46页 |
5.5.3 地方政府明确界定各类保障房享受对象的不同标准 | 第46页 |
5.6 改进审计监管体制 | 第46-48页 |
5.6.1 进一步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充实审计结果公告内容 | 第46-47页 |
5.6.2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披露问题的问责制度,保证审计整改落到实处 | 第47-48页 |
6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