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多环芳烃的植物吸收以及磷素的影响(代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 1 引言 | 第12-13页 |
| 2 PAHs的污染概述 | 第13-16页 |
| 2.1 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来源、分布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 2.2 PAHs污染的植物修复 | 第14-16页 |
| 3 PAHs的植物吸收 | 第16-20页 |
| 3.1 植物吸收PAHs的途径 | 第16-18页 |
| 3.2 植物吸收PAHs的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 4 植物吸收磷的机制 | 第20-21页 |
| 4.1 磷的概况 | 第20页 |
| 4.2 磷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 4.3 磷在植物体内的吸收途径 | 第21页 |
| 5 磷对植物吸收PAHs的影响 | 第21-22页 |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32页 |
| 第二章 小麦根系菲与磷吸收及转运的相互作用 | 第32-4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1.1 供试材料 | 第33页 |
| 1.2 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 1.3 测定方法 | 第34页 |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4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 2.1 不同磷浓度下磷菲吸收与转运的相互作用 | 第34-38页 |
| 2.2 不同菲浓度下磷菲吸收与转运的相互作用 | 第38-41页 |
| 3 小结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菲吸收对磷吸收相关酶活的影响 | 第44-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 1.1 供试材料 | 第45页 |
| 1.2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 1.3 测定方法 | 第45页 |
| 1.4 数据统计 | 第45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 2.1 不同磷浓度下小麦根系APase和SAPase活性 | 第45-48页 |
| 2.2 不同菲浓度下小麦根系APase和SAPase活性 | 第48-49页 |
| 3 小结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磷与菲共存下伤流液中磷、菲含量及pH变化 | 第52-6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 1.1 供试材料 | 第53页 |
| 1.2 试验设计 | 第53页 |
| 1.3 测定方法 | 第53页 |
| 1.4 数据统计 | 第53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 2.1 不同磷处理下伤流液里菲、磷含量以及pH变化 | 第53-56页 |
| 2.2 不同菲浓度下玉米伤流液中菲、磷含量以及pH变化 | 第56-58页 |
| 3 小结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第五章 磷与菲共存下植物体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62-7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 1.1 供试材料 | 第62-63页 |
| 1.2 试验设计 | 第63页 |
| 1.3 测定方法 | 第63页 |
| 1.4 数据统计 | 第63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7页 |
| 2.1 不同磷浓度下小麦根部和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 | 第63-65页 |
| 2.2 不同菲浓度下小麦根部、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 | 第65-67页 |
| 3 小结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全文结论 | 第72-7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74-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